2022-03-09 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项目“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增设“看中国·看冬奥”单元,邀请在华留学生拍摄纪录短片。三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正在参与“看冬奥”。
2022-02-28 次
梁灿彬先生1938年1月出生于广东省中山。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至1983年公派留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2022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2022-02-25 次
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媒体混合采访区,有这样一名志愿者,由于有体育和英语的双学科背景,志愿服务时她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而且游刃有余。她就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赵鹏飞。
2022-02-24 次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教授牵头的《神经影像与人脑连接组学》项目成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名单。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领先程度和整体研究实力。
2022-02-22 次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志愿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冬奥会贡献青春力量。部队常用‘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来形容战士们的生活,志愿者也都是为冬奥会圆满举行而默默付出的人。我们会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迎接一项项新任务的到来。”——石佳
2022-02-16 次
亲眼看到国旗从12名少年儿童的手中开始传递到100多名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和56个民族代表的手中,最后传给8名军人护旗手,再稳稳地递到升旗手中,看着国旗冉冉升起时,郭思雨特别激动、特别骄傲。“新时代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各行各业人的努力,离不开前人的拼搏与奋斗,那一刻我对祖国的爱达到了峰值。”下场后,郭思雨跑到洗手间发现脸上的妆都哭花了。
在欢乐的冬奥城市志愿者队伍中,来自保加利亚的李金鸣是笑得最灿烂的一位,他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是汉语言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今天是我第一天上岗,期待这一天很久了,我想为北京冬奥会做好翻译服务,所以第一时间报名当志愿者,如今真正来到了期待的岗位,我很享受在这里的工作,也很荣幸能为北京冬奥会贡献力量。”高鼻梁、深眼窝的李金鸣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2022-02-11 次
2022-02-09 次
2021年底,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备工作进入了倒计时。政府管理学院2021级MPA北京班的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号召,在各自岗位上,迎风雪、扬斗志、战疫情、保冬奥,以青春芳华书写着最美的“爱国福”。
2022-02-08 次
“今年能和冬奥会志愿者们一起过年,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也是一份难得的人生经历。”北京师范大学专职辅导员李习文,担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的志愿者经理,同时还有一个特别的“头衔”——双奥志愿者。
2022-02-07 次
2022-01-28 次
1月8日一大早,启动电脑,打开网课,纤细的双手跟随指令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着……为了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服务,趁着周末休息,邢源鑫又加紧了速记练习。
2022-01-13 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育人的重要资源,2022年,《中国教育》特推出“‘我’心中的党史故事”专栏,与大家一起共读、共写、共话属于“我”的党史故事。回看走过路,远眺前方的明灯,脚下的步伐更加坚定。不忘来时路,行稳方致远。这一篇是顾明远先生的教育初心。
2022-01-12 次
中国新文学名宿,杰出诗人、学者,“中国新诗派”的代表人物,“九叶诗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郑敏先生因病于2022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2022-01-04 次
“愿做云岭红烛,在教育中发光发热”,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段安清毕业后回到云南任教,他秉持校训,砥砺前行,在教育领域奉献力量,回馈社会。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我毕生的信念。”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荣获2021年度杰出教学奖后的肺腑之言。之后,他把100万元奖金捐赠给北师大教育基金会,用来激励对基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的师范院校的老师。
2021-12-31 次
在科学研究领域,青年阶段是珍贵的“黄金期”。此时,创新的源泉在奔涌,思想的光芒在跃动,对探索未知踌躇满志。如果说科研领域是一片苍穹,那么青年科技人才就是闪耀其中的点点繁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2021-12-2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