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佳钰,中共党员,会同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连续三年学业成绩和综合测评排名专业第一,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荣誉)、“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曾获学术特等奖学金、竞赛二等奖学金,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级二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金奖,系统科学宁德时代明日之星奖学金特优奖。主持公用品博弈为题的省级大创项目,参与网络瓦解问题的校级优秀大创项目,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作独立口头报告,参加牛津大学展望计划寒假交流项目;参与机器学习与随机反应网络研究,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于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期刊。
2024-08-18 次
普林斯顿暑期北京中文培训班(简称“ 普北班”)是1993年成立的。到今年,除了因为2003年“非典”和最近几年的新冠疫情而改在线上或在普大线下办班之外,“普北班”都在北师大举办。若以实际年头推算,今年是第32年,也是疫情之后重回北师大办班的第一年,我们“补办”30年庆,有重启征程的意义。
2024-08-09 次
近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报道《大凉山来了00后教师》,讲述北京师范大学“志远计划”毕业生奔赴脱贫县基础教育一线任教的青春故事。
2024-08-07 次
“力求无负于前人,无罪于今人,无愧于后人。”数十年来,王梓坤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师到校长,人生角色虽然几经变化,但他始终不忘心中的道,谨守心中的礼,怀着赤诚的心,散发温暖的光。
2024-08-03 次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各地各高校持续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聚焦各地各高校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提升服务水平方面的工作与成效,其中关注报道了以王佳为代表的北师大“志远计划”毕业生到脱贫县基层一线从教的故事。
2024-07-31 次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首设“志远计划”,面向当时尚未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所在省份定向培养高素质师资。今年,这一批师范生中有10名优秀毕业生选择入职越西中学。
2024-07-24 次
杨发光,乐育书院汉语言文学(志远计划)专业2020级学生,中共党员。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自强之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躬身基础教育,3次前往原国家级贫困县支教,服务学生两百余人。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县中教师合作学习项目”、国家级大创项目《县中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毕业后赴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从教。
2024-07-09 次
《2024中国诗词大会》“先生”一期节目中,来自云南香格里拉的初丹桂色同学,在给节目组的信中道出了他淳朴而炽热的梦想——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康震老师在节目中向观众讲述了与桂色同学相识的故事,对他的梦想表示了赞赏和鼓励,期待他能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2024-07-01 次
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担任太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的两年里,苏傥君经历了3次称呼的改变。201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后,苏傥君考录为云南选调生去往基层工作,那时,村民称呼他为“小苏”;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百姓称他为“小苏队长”;离开鲁甸乡前,大家伙儿称呼他为“苏书记”。“从称呼里面看到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老百姓对我的工作认可。”
2024-06-26 次
“灌溉200多亩农田的水渠被洪水冲断了!”这个消息让周末回家看望病重父亲的黄文秀坐立不安。她决定立即驱车返回百坭村,那里离她家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现田阳区)田州镇有180多公里。
把好人生“总开关”,正风肃纪铸新篇。6月21日,2024年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展播第一讲《中华传统廉洁文化》播出。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以中国传统诗词为依托,讲解《中国传统诗词中的廉洁思想》。
2024-06-22 次
符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文学理论与思想史、文化研究与社会史。致力于从前沿的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知识进展入手,更新文学研究的方法意识,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多项,学术合著多部,参编教材多部,曾获士恒青年学者、仲英青年学者奖励。
2024-06-25 次
五年前的今天,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孩、一位埋头苦干的驻村第一书记不幸牺牲在扶贫路上。她就是党的好干部、青年的好榜样、北师大学子的优秀代表——黄文秀。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共同追忆文秀、纪念文秀,牢记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2024-06-17 次
陈宝泉(1874-1937年),1912-1920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历任清廷学部实业司司长、北洋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教育次长、河北省教育厅厅长等职,曾参与全国师范教育研究会、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的创办和领导工作。他推动了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是促进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近代教育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的不少真知灼见与富有成效的改革实践,尤其是他表现出的殚精竭虑、劬学笃行、实事求是、恪尽职守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2024-06-14 次
以励志之声 扬青年之志在第四届京师励志文化节闭幕式上北师大自强之星、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代表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学习实践感悟向全校青年学子发出踔厉奋发的青春号召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郑璇,我国首位自主培养的聋人语言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教授,专攻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手语语言学、残障人群心理咨询。听障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让生活中温文随和的她对事业有一种近乎执拗的使命感。
2024-06-12 次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回顾自己与《光明日报》的68年相伴,纪念《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
2024-06-06 次
2023年岁末,凝结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耕思考、智慧和心血的“杨耕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带着油墨清香,与读者见面了。“文集”涵括的10卷12册著作,既有学术专著、论文选编,也有读书札记、哲思断想,洋洋数百万言,而其研究对象只有一个——马克思的哲学。在杨耕看来,“这是我学问人生的高度凝练——在重读马克思的基础上展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2024-06-04 次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现实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的最重要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极其特殊而又复杂的社会实践。这一重大的实践活动必然提出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必然为我们的哲学思考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关注这一现实,探讨其中的规律性,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并重释马克思的哲学,以一种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中国的现实运动,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的良心和使命。
从求学到教学,从翻译到科研,在与外语有关的时光之旅中, 郭乙瑶始终带着对教育的感悟与反思, 在一线教学中持续耕耘和探索了 35载。2023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