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院长访谈

朱宗宏:把握学科发展态势 力争国际一流成果


  

位于我校教9楼顶的一台口径为40厘米的反射式光学望远镜,配有专业数码相机和光谱仪等终端设备,用于太阳、月球、大行星和亮恒星的成像和光谱观测。




位于我校科技楼北楼顶的一台口径为40厘米的折反射式光学望远镜,配有专业数码相机等终端设备,用于天文观测条件的测量及双星、星云和星系的成像观测。




位于我校科技楼北楼顶的一台口径为2.3米的低频射电望远镜,可用于观测太阳和银河系内的其他几个强射电源。

 

  观点一:把握天文学发展的态势,紧跟国际前沿,参与主流项目。

  天文学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0-2020)》重点发展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天文学所研究的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不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的世界观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先进的天文探测技术、天文仪器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以及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导航、定位、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因此,天文学研究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都有重大意义。

  要制定适合天文学发展的“十三五”规划,首先要把握天文学发展的态势。随着当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各分支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已成为当今天文学的重要特点。当前天文学的主流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活动和演化。天体演化(包括太阳系、恒星系统、星系系统和宇宙)这一天文学的重大基础问题已成为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天体力学和空间天文共同研究的热点,并孕育着新的物理思想乃至整个自然观的新突破。我们的发展计划会紧扣这些主题和热点,围绕学院各项基本工作来制定。

  十二五期间,天文系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国际化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2010年在国内高校综合排名第4,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增强。

  在十三五期间,天文系将延续“十二五”期间的相关成果,注重把握学科发展的主流趋势,逐步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天体物理创新研究团队,涵盖的研究方向包括星系宇宙学、恒星物理、太阳物理、天体力学与天体测量、天文仪器与技术、空间天文和天文教育与普及。要紧随国际天文学的前沿发展,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完善学科布局,构建人才团队,加强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力争进入国内高校天文学科排名前三。

  观点二:构建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形成合理人才布局。

  我校天文系于1960年成立,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教职工中有博士学位的27人。天文系教师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人。《天文学导论》为国家精品课程,拥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多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学院近年来积极引进优秀的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国际化背景,为学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5年天文系获得的七项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大部分都是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

  十二五期间,天文系部分科研人员成为国际SONG项目(国际恒星联合观测网:在全球建立8个全自动高性能1米望远镜系统,进行恒星星震学和太阳系外行星观测和理论研究)指导委员会成员和中国核心推进组成员。天文系天体物理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增设了“天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但目前高水平的领军人才还是比较缺乏,学院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在未来五年,建成一支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引进引力波、宇宙学、恒星观测和理论研究、太阳发电机理论、天力天测、空间天文等方面的高层次领军人才3-5人(其中千人计划1人),引进或培养8名左右青年学术骨干;争取培养或引进长江学者、杰青或优青1-2人。

  在学生培养方面,天文系已经连续五年自主招收对天文有兴趣的本科生,现有本科生89人,研究生68人,其中硕士生40人,博士生28人,留学生2人,博士后3人。为中国天文界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与国际和国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10名。2014-2015年完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制定了培养规章制度,规范化了人才培养政策,如《研究生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办法》,《硕士博士招生规则》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年初振奋整个物理学和天文学界的发现引力波的文章合作者中,范锡龙、朱兴江、明镜三位均为我校天文系的毕业生。

  观点三:集中资源、重点突破、瞄准标志性成果产出。

  十二五期间,天文系在科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共发表论文202篇,其中SCI(EI)论文160篇,Top区论文46篇。参与科研重大项目的能力也有长足进步,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包括3项重点项目。主持科技部973项目课题1项,参加子课题5项。在天文界的重大项目FAST、HXMT、南极和LAMOST上,天文系教师都有参与。

  天文系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了广泛的实质性合作。例如,2010年天文系付建宁教授与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同行共同发起的LAMOST-Kepler项目,获得十多个国家二十多位知名天文学家的积极参与。该项目利用我国大科学工程装置LAMOST天文望远镜,对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天区进行恒星光谱观测。通过对10万余颗恒星进行观测并计算相应的恒星参数,形成了大规模的数据库,已在系外行星及其母星、恒星活动和耀发、特殊恒星、星震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包括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重要论文。我校天文系2014年主办的第一届郭守敬望远镜-开普勒卫星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60多名学者出席,其中有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波兰和泰国的近20位国际知名专家。2015年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9届学术大会的第17次焦点会议上,付建宁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结合LAMOST和开普勒的光谱和测光巡天》的特邀报告,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十三五期间努力的主要方向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大项目,学院将分阶段、有重点、按计划的进行研究布局,围绕整体的规划,以课题项目组的方式重点开展引力波与宇宙学、恒星物理、太阳物理、实验室天体物理、微类星体、高能天体物理、星级介质物理以及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光变等领域的研究。

  观点四:加强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推动天文教育和科学普及。

  天文学科是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天文学科的投入不断加大,一批地面和空间天文观测设备正在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这对高校天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天文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对提升科研水平和培养高层次天文人才,至关重要。

  新的五年里,我们将落实天文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四个一级学科的重点交叉平台建设,建设国际性的引力波与宇宙学实验室。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校内实验室和校外观测基地,并使其成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高校一流水平的实测天文科研基地和天文实验教学中心。

  我们将与国家天文台共同筹建天体等离子体模拟实验室,设计和安装等离子体产生和诊断设备,开展等离子体磁重联,喷流,冲击波等重要天体物理现象的实验研究。

  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南极天文台(CSTAR、AST3、KDUST;THz)的建设;继续参加与推进国际恒星联测网(SONG);继续深入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和陕西国家授时中心的合作,强化北师大天文校外科研基地的功用,并寻机建设新的校外科研基地;加强光电探测实验室的建设;建设一台主镜口径为1.5米的现代化光学望远镜;改造物理(教十)楼顶原有的太阳塔,建设高分辨率的太阳光谱仪;在沙河新校区建设一台50公分望远镜和一个10米直径固定天象厅。

  这些建设,除了对教学和科研的促进,还有助于天文教育与科学普及。一方面,这项工作可以服务于社会,提升周边社区乃至社会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天文系教师的教学能力、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承担社会服务的职能,对外传播普及天文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理念。

  未来五年天文系科普将体现在“迎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向。

  “迎进来”,是指天文系将面向社会公众举办大型的天文学公众科普活动。同时,天文系依托学生社团、学生会定期举办天文科普文化节、天文台望远镜参观实习等活动,主要面向北京市中小学生和兄弟院校的爱好者,极大效率地使用现有教学设备,服务于北京市的科学传播工作和素质教育活动。

  “走出去”,是指天文系鼓励青年教师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向外界宣传、推广,以深入浅出和简明扼要的形式进行科学传播与普及。天文学的传播与普及,不仅仅是给社会送达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意义是有助于发展天文系和天文学学科建设本身。

  在“十二五”后期,天文系成立了以系主任为首的科普工作委员会,将科普工作列为系工作的重点内容。未来五年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天文系在科研、教学与师资方面的优势,争取招收天文教育硕士1-2届;举办青少年天文夏令营;与若干所中小学对接合作,建立科普基地,举办天文科普活动;举办中小学天文教师培训班;举办大学生天文科普系列活动;建立天文科普网站;申报科普类基金;出版天文教育与科普系列图书,编写出版天文实验教材和大学生天文素质教育教材;发表若干天文科普文章。

  观点五:推进一系一所建设,专注高端成果产出。

  很多国际一流的大学有天文系之外还有相对独立的天文研究所。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天文系常规的科研教学之外,天文研究所可以更加侧重于科研,推动大项目,专注于高端成果的产出,与天文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研究所的建立将优化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分配状况,不会简单的将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划等号,在改善师资水平,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可以有更大选择余地。在人才选择上更加注重研究型人才,而且更加灵活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人才,推动研究所的研究水平。另外部分科研和教学人员通过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可以灵活的调整自我状态在系所之间转型,能够让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让科研黄金时期的教师可以在科研研究所投入更大的精力从事研究工作。

  我们将在十三五期间,结合国家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握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让天文学这一北京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整理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