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院长访谈

过常宝:创建世界一流的中文学院



  回顾总结十二五

  记者:学院建设在十二五期间都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学院建设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过常宝:文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2012年,在第三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文学院由原来的第一名降为第二名,利用这一契机,我们做了认真的对比检查,寻找差距,调整布局,并在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科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有几个重要指标可以说明问题:三年来,我院新增加长江学者4名,今年又有4位教师通过长江学者初审,显示了人才积累的厚度;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项;2014获得北京市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奖4项,包括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015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二等奖3项;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3项。以上这些数据,在全国同行中都是名列前茅的。除此之外,其他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教育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等,也都有着令人满意的收获。可以说,此前的短板已经得到弥补。此外,学院青年教师成长迅速,连续多年有教师获北京市高校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还有教师获得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有教师可望入选首届青年长江学者。我们并不将学科评比名次当作唯一的发展目标,也不是惟指标论者,但这些数据,还是能够说明,我院的科研实力、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了整体性的提升,已经站稳了国家中文学科的第一方队,并处于领先位置。

  二、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除了夯实学科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外,学院在十二五期间,还特别重视社会服务和国际化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语言文学是一个传统学科,向来都是从书本到书本,虽然在书本研究和教学中,我们做得不错,但要与时俱进,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走出书斋,将学科发展与时代和国家的需要有个深度结合。从我们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主要做了这几件事:一是在王宁教授的带领下,拓展文字学学科领域,推动中国文字的规范化、信息化发展,成功研制出《常用规范汉字表》,成为国家标准,产生了一大批切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应用性成果,成为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重要智囊,对现代中国语文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这一工程最突出的成果是在美国创办的《今日中国文学》英文杂志,该杂志目前是在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学专业杂志,有着很好的国际影响力,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三是参与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由莫言领导的国际写作中心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高水平的文学交流和教育工作,与各类文学组织、创作界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与国际创作界、翻译界、批评界有了较为频繁的互动。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文学研究和传播机构之一,不但大大推动了我院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而且使得该学科的发展空间有较大的拓展。在这几个领域之外,我院还开展了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基础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等,可以说,我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同行中,也居于领先地位。

  国际化是我院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方向。除了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教学上的国际合作,如与美国大学合办的《今日中国文学》杂志,与英国语言学界合办的《全球华语》杂志等,以及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十二五期间,学院下大力气推动学生出国学习和国际办学。为了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有特点的高端语文人才,我们在努力提升学科教学水平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创造条件使得学生能有国际学习的经历。学院每年都多方筹措资金,利用寒暑假选拔学生出国开展小学期学习。学生出国的比例逐年加大,2015年已经达到40%。此外,学院还作出了“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创办全球系列中文学院的计划。在学校的支持下,目前已经与英国卡迪夫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师范大学签订协议,在两校成立了中文学院。两项合作成立中文学院的协议分别被纳入中英、中俄人文合作交流机制,成为国家行为,说明了我们这一计划是具有开创性的、符合国家需要的。

  三、发展路径大幅度拓宽

  通过十二五建设,文学院在立足传统,保持优势,夯实学科的基础上,同时探索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路径,产生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多卷本《中国民俗史》、《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中国散文通史》等,保证了基础研究的学术地位。除此之外,还在应用研究,如汉字规范化和信息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在跨学科研究,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跨文化研究等,都有了重大课题或重大举措,并着手筹建文字实验室,拓展了学术研究的方向。在教学上,我们结合学校的改革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了一定的调整,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教育,并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国际化素质,开设了多门写作课程,设置了文学创作的研究生培养方向。此外,文学院致力于海外办学,打造国际中文学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总之,文学院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基础,展示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四、不足之处

  1、各二级学科发展不平衡,一些特色学科,如儿童文学、语文教育学、文献学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教师明显增加,但外文论文和著作的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影响了文学院的国际学术评价,也影响文学院国际交流的水平。

  3、教改和教学研究明显落后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国际化学习不够充分。

  4、招生、就业、筹资、校友等工作,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院的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

  发展规划十三五

  记者:为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学院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现在进行到什么阶段?

  过常宝:为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文学院组织了专门小组,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十二五进行认真总结,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二是通过多种渠道、方法听取师生的意见,弄清本院的历史和现状;三是调研国内优秀中文学科的状况,尤其是研究国外一流母语教学院系的长处,通过认真对比,定位文学院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法;四是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包括十八大以及历次全会的文件,国家关于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社科人文发展和教育规划文件,尤其是国家发布的双一流的大学发展方案,以及北师大编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相关文件等;五是编订文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初稿,并征求意见。

  目前,文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草稿已经拟出,一方面将继续征求师生的意见,另一方面在密切关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方案,希望文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既能够符合国家和北师大的发展需要,也能够坚持和展现自身的特点,描绘出属于文学院师生的梦想,规划出具体可行实行方案。

  记者: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是什么?学院将如何进行建设?

  过常宝:文学院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一个以母语和传统文化为教学科研方向的学科,如何才能成为世界一流?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确认这个目标:一是能够成为该学科的标志性单位,那就要求该学科实力居于同行的前列;二是能为国际学术界认可,那就是要充分国际化。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才能成为世界一流。为此,我们要从综合实力提升和国际化两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一个国际一流的中文学院,也意味着要承担起国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责任,所以,十三五期间,文学院将更加关注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致力于国家高端精英文化人才的培养,创建世界一流的中文学院。

  记者:为了达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学院将实行哪些措施?请分别结合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过常宝:在十三五期间将文学院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主要将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创建世界一流,人才队伍是关键。十二五期间,文学院的学科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闻传播学和民俗学学科离开了文学院,这其中有不少交叉学科的优秀人才。文学院现在是单一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难度加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在十三五期间建设一支一流的学科队伍:去年我们获评2位长江学者,今年我们就有4名教师进入长江学者终审,由此可见我们有一只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且板凳厚度足够;此外,文学院还有十多位从国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有着多位在世界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专家,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还有,文学院的学术地位、国际声誉对海外学者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在十三五期间营造出有利的环境,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就一定能成就一支世界一流的学术队伍。

  在科学研究上,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学术个性,同时,要集中精力研究具有标志意义的大项目、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项目、具有高度创新意义的跨学科项目,争取创建3-5个国家级学术平台,3-5种国际水平的学术杂志和连续性国际学术会议。以上这些规划,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实际已经有了较好的开端,如汉字学研究团队,在重大成果、服务社会、跨学科研究方面,都已经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面,成果卓著,对本院其他学科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国际化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将文学院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交流的一流平台。文学院的国际化已经先人一步,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国际办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十三五要将国际化全面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平台基地建设,落实到队伍建设中来,目标是要建成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的文学院。文学院还要在海外办学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要有分布在世界各重要地区的中文学院,从而使文学院办学方向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又一重要渠道。

  记者:学院在十三五规划中有没有规划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的方向?如果有,请结合实际具体谈一谈。

  过常宝:文学院在十三五期间将要重点建设文字学及其社会应用、文艺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创作及传播等方向。

  学院目前拥有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民俗典籍文献,这两个基地包含了文学院传统的优势学科,尤其是文艺学和汉语言文字学,是全国的领头羊,是文学院创建世界一流的支撑性学科,所以首先要保证这两个学科得到充分的发展。目前,这两个学科的人才队伍相对整齐,学术资源充分,尤其是文字学学科在学术创新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前景光明。这两个学科可望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充当文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动机。但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这两个基地必将面临着更为高端、前沿的学术任务,也会对队伍、条件提出新的要求,这也是我院十三五建设的重点。

   学校已经将“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列为首批重大、重点学科交叉建设项目,文学院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目标,大力支持文字实验室建设,支持文字学学科的应用化、信息化发展,将文字学科建设成为国家文字和语言工作的重要智库。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重视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意义,所以,文学院有义务、有能力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工作。目前,学校已经决定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创新”作为重点交叉学科来发展,这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文学院在文化传承和传播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下一步将结合国家需要,联合相关学科,主动开展社会合作,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从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文化发展、人才培养、国际交往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要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流中国传统文化学科平台。

  作家培养是文学院的传统。十二五期间,文学院在当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方面占有先机;莫言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苏童等一流作家的加盟,使得北师大在当代文学领域举世瞩目。十三五期间,文学院将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条件,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按照重点学科的规模,大力建设文学创作和传播方向,目标是建成中国最好、世界知名的文学创作和传播平台,奠定我院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记者: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学院需要学校给予哪些方面的支持?有什么建议?

  过常宝:我们希望学校能够按照人文学科的发展规律来支持文学院的发展,给予文学院更大的自主权。目前,文学院人才队伍规模比起兄弟院系相对较小,教学和海外办学压力大,所以希望学校在文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能够充分考虑文学院的多层次需求。在国际化方面,没有学校的指导和支持,文学院很难独立完成相关的工作,目前所取得一些成果,也是学校大力支持的结果,希望学校领导及国际处等有关部门能继续给予指导和重点支持。此外,文学院的办公空间、办学经费等方面,也还有不少的缺口,希望学校能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