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4月8日电(通讯员 陈仲昌 摄影记者 郭友军)为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由西北工业大学主办的“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交叉学科论坛”4月7日在西工大友谊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内著名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以及相关材料专家汇聚一堂,展示考古发现及文物保护研究成果,解读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探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科的有机结合,阐述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据悉,西工大成立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中心,发挥学校在材料学、材料加工、材料物理化学等学科方向的优势,结合考古学、文物保护、实验室考古、科学技术史等人文社科学科,围绕“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布局,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出土文物,专门从事文物材料与古代工艺研究、文物保护材料研发、新材料考古应用研究及文物数据库建设。研究中心得到陕西省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
西工大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入文物考古研究,在文物材料工艺研究、古代材料标准化研究、文物修复与文物数字化模拟等方面有所涉足。2014年6月,西工大成立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人才特区,系统从事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能量存储与转化,以及纳米材料和技术在生物医药、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2015年与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获批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研究纳米技术在馆藏壁画保护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工大副校长魏炳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研究员、国内知名考古与文物保护专家铁付德、霍巍、王建新、赵丛苍、焦南峰、周铁、姜捷、和玲、文军、赵西晨,以及学校研究生院、学科办、教务处、图书馆、材料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出席了论坛开幕式,相关学科师生代表近300人参加了论坛。
魏炳波院士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是一个新的学科方向,西工大将利用并发挥自身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优势条件,把现代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用于文物材料与古代工艺的研究,把材料与工程取得的成果用于文物保护研究,以满足当今我国和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实际需要。
杜金鹏研究员、杨军昌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阶段的论坛。4位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作了报告,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化学系主任,我校校友和玲教授主讲《Identification of Ancient Polychromic Artworks and Fabrication of Protective Materials》;西北工业大学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中心杨军昌教授主讲《唐李倕墓出土冠和服装组配饰:保护与修复/材料与工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霍巍教授主讲《丝绸、黄金面具和茶:从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看高原丝绸之路》;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铁付德研究馆员主讲《历史、艺术与技术》。这些专家均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考古领域和文物保护领域的最高水平。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材料科技与考古研究是新兴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但考古学与材料学本身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类对材料使用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利用考古出土的遗迹遗物研究古代材料生产加工技术,利用现代材料和现代技术保护出土文物,空间很大,前途无量,也必将酝酿出材料考古学和考古材料学等新的学科方向。
论坛举办期间,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副校长何国强会见了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汪劲松对各位考古与文物保护专家指导西工大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学科建设表示感谢,他指出,未来新的学科增长点主要围绕“人”来做,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是永恒的主题,学校正在培育生态与环境、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等新的学科方向。汪劲松表示,有了各位专家的支持,他对学校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学科方向充满信心。汪劲松希望在各位专家的支持下,在“十三五”期间设计建设大学博物馆,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功能。
此次论坛是一次“古代”与“现代”的对话,是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有效交融的积极探索。西工大将充分利用材料学科的优势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沿线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展“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为人类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