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美国达慕思大学(Dartmouth College)中文项目(简称“达大班”)四十周年庆典暨中国研究与中文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出席大会并致辞,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教务部、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等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历届“达大班”教师和校友代表共计百余人参会。
周作宇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向来宾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高度评价了“达大班”取得的成绩。周作宇指出,“达大班”创办于中美建交之初,是中美两国高等教育交流领域具有历史意义的探索。四十年来,“达大班”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美国青年精英,这对于架起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增进中美两国政府之间的沟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周作宇表示,“达大班”的建立及其取得的成绩,体现了两所大学的远见卓识、精诚合作,是一届又一届师生辛勤努力的结果,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渴望了解、深化合作的强烈愿望。他希望“达大班”在各方通力合作下创造新的辉煌。周作宇表示,北师大真诚希望更多的美国教师、青年学生来校交流学习,也将派出更多的师生到包括达慕斯大学在内的美国大学交流深造,为增进中美青年的理解、为促进中美交流合作积极贡献力量。
达慕思大学常务副院长Mathew Delmont对“达大班”四十周年庆典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作为中美两国建交后的首批中美大学学术交流项目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美国达慕思大学中文项目见证了中美两国的友谊。他高度评价了这一项目取得的成绩,对学生们的刻苦努力和教师们的全心投入高度认可。Mathew Delmont表示,达慕思大学将继续加强与北师大合作,促进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他借用中国成语“白驹过隙”指出,“白驹”象征达慕思大学所珍视的与北师大的交往。在过去四十年里,这一象征交往和友谊的“白驹”,克服许多困难往返穿越太平洋,并在中美两国之间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期望在下一个四十年里,这匹“白驹”继续在两校和两国之间穿梭驰骋。
“达大班”创始人、达慕思大学荣休教授李华元发表祝辞。她深情回顾了“达大班”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并高度评价这一项目对两校、两国合作交流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李华元指出,在过去的四十年时间里,北京师范大学和达慕思大学本着互信互助原则,持续开展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她认为,“达大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于有一大批对中国语言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美国学生,在于有一大批为这一项目默默付出心血的老师,在于两校心怀百年树人的共同理想。李华元借用《论语》“四十而不惑”,希望两校不为外界阻力所惑,克服困难,继续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达慕思大学Guarini研究所运营副主任Shino Pichette,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冯丽萍,达慕思大学亚洲社会文化语言系系主任 Edward Miller,“达大班”教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张和生,“达大班”学生代表林琳,“达大班”美方项目主任严蕾在大会上分别致辞和发言,对“达大班”创办四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表达了两校携手并进,创造“达大班”下一个四十年新辉煌,谱写推动中美教育文化交流新篇章的愿望。
在研讨环节,来自美国达慕思大学、美国圣母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研讨。达慕思大学教授Gil Raz、Lu Yi、Mark Williams,美国圣母大学副教授刘锦城,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志平、亓华分别就中国研究以及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相关专题进行演讲。庆祝活动和研讨会之前,周作宇会见了美国达慕思大学代表团,双方就“达大班”项目开展、学生交流、合作研究等进行了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达慕思大学中文项目创建于1982年,由两校专门为达慕思大学学生来华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而开办,是中美建交之后两国高校首批合作项目之一。每年暑假期间,达慕思大学学生来北师大集中开展两个月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北师大每年选派一位教师赴达慕思大学任教,并与学习中文的达大学生同住在校园内的“中文之家”,让学生在本土小环境中沉浸式学习中文。四十年来,有近千名学员从这里结业,其中不少学员已经成为美国政界、商界、学界的精英。二十多位北师大教师前往达慕思大学任教,成为推动中美语言教育合作的重要力量。该项目以其开办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办学成效显著,成为中美高校交流合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