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副校长康震、陈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名誉主任安芷生院士、姚檀栋院士,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卫健院士、王桥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傅伯杰院士、陈德亮院士、陈发虎院士、彭建兵院士、邵明安院士、王会军院士、于贵瑞院士,实验室咨询专家组组长史培军教授,咨询专家组成员姜彤教授、李小雁教授、罗勇教授、宋长青教授、翟盘茂研究员出席会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实验室共建单位负责人和实验室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康震主持。
于吉红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对与会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实验室正式启动表达诚挚祝贺。她指出,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启动,标志着学校在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和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她强调,实验室要牢牢把握国家对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战略要求,锚定战略目标,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汇聚高端人才,打造一流人才队伍高地;坚持开放合作,打造一流社会服务高地。学校也将全方位支持实验室发展,提供优质的科研环境、稳定的经费支持和人才引进政策,推动实验室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全球地表过程和灾害风险防控领域的国际高地。
于吉红致辞
康震主持
陈兴宣读了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咨询组成员名单。他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并相信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实验室将取得更加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在地表过程和灾害风险防控领域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实验室主任效存德教授从实验室重组后将围绕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三个转变”等重大国家需求,聚焦复杂地表过程,地表异常感知技术创新与跨学科协作,突破地表系统缓变-突变临界预测,推进地表灾害监测、模拟及风险防控的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效存德在回顾实验室已形成较好的重大科研项目群、推进平台建设、拓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以及国际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2年、5年和10年的实验室建设目标。他表示,未来将通过强化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及团队协作,争取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现原创贡献和重大科研产出、服务国家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强力科技支撑,打造全球知名的灾害风险防控科技平台。
实验室各任务负责人贾坤教授、缪驰远教授、刘凯教授、何春阳教授、杨晓帆教授分别围绕地表异常即时感知、地表侵蚀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动力机理、地表灾害预测和风险防控多模态模拟器、巨灾风险预警与防控,以及野外台站和大型装置建设多个主题,系统介绍了研究定位、任务和研究体系框架,并介绍了近期的工作重点与进展。
在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咨询组讨论环节,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实验室的重组成效与前期成果,并对实验室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专家们主要围绕研究方向的进一步凝练,形成原创理论与方法;兼顾基础与前沿,发挥传统优势,深化地表过程的创新研究,尤其加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灾害风险的关联机制研究,确立引领地位;强化观测、模拟、实验一体化体系,建设先进的野外台站与技术平台;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秦大河在总结发言时强调,实验室要聚焦当代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对接国家目标,加强多学科协作开展开创性研究。
学委会专家发表意见(部分)
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地理学为主要学科支撑,与生态学、遥感科学、水利工程、系统科学、国家安全学等联合共建,实验室将从创新学科理论、打造先进平台、对接国家需求、培养交叉人才四端发力,打造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