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部署,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5月20日下午,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讨会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召开,珠海校区线上参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课程教材与实验室处处长刘永强,以及各院系教学副院长、教务员等共100余人参会。会议由副教务长兼教务部(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李昕主持。
汪明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智能时代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需要积极探索的道路。他指出,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要求我们拥抱技术、积极探索、审慎前行。
刘永强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已经成为各国教育部门深刻研讨的重要命题,智慧教育将成为改变教学形态和教育生态的一项革命性工作。他从变革育人理念、升级办学路径、创新育人方式、转变学习范式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要求,呼吁高校要直面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塑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黄荣怀教授作题为《迈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新诉求与新形态》的报告。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理解教育的新形态,并接受新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可以从提升师生在智能时代的胜任力、探索数字教学法、以及有序开展人机协同教学三个方面入手推进教育改革。
科研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孙宇结合“电子政务”课程的创新性实践,作题为《面向课程育人的电子政务智慧课程建设》的报告。她提出,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需要抓准切入点,紧扣课程的育人目标,构建好课程的问题体系和能力体系,把握好线上和线下的辩证统一,把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相辅相成、相促相长。
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黄华教授作题为《拥抱热情 冷静思考——大模型赋能高等教育的初步认识》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史及技术原理,着重讲述了生成式预训练大模型的特点、分类与发展趋势。他指出,大模型赋能高等教育可以从教师、学生和学院管理三个角度入手,并介绍了人工智能学院的相关实践。
心理学部副部长骆方教授作题为《大模型能力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报告。骆方从大模型能力测评的研究现状出发,介绍了大模型高阶思维能力的三个评估维度以及均衡性能力的测验方法,分析了大模型在批判性思维上的优势和问题解决能力上的局限性。她指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了解大模型的原理、发展水平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专题报告结束后,李昕向大会汇报了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计划实施方案,介绍了专项计划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研究生院)将启动为期三年的“1228”行动计划,重点促进10个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支持20个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重点团队建设,推动20本数字化教材建设,建设80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智慧课程。
启动会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主楼四季厅“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各类平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