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晚,我国将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消息,引发普遍关注。
据新华社报道,10月24日当天,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季度增发一般国债10000亿元,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的方案,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
实际上,作为“特别国债”,我国此前已经发行过三次,时间分别为1998年、2007年与2020年。1998年是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时间点,国有银行体系面临较大风险;2007年对应发生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彼时我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带来流动性风险;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世界经济停摆,经济衰退等风险较大。
总体来看,特别国债发行一般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其用途也会相应有所不同。比如,1998年2700亿元主要用于补充国有四大行的资本金,2007年1.55万亿元主要收购中央汇金公司全部股权成立中投公司,2020年1万亿元主要应对新冠疫情等。
由此来看,此次特别国债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而首先就是稳增长。7月24日政治局会议判断,“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增发国债用于特定的减灾防灾建设等八大方面,资金用途目标明确,补短板、惠民生,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总需求。
此次发行特别国债的另一方面作用,则是稳信心。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持续恢复向好,但微观主体预期不稳的问题依然存在,信心比黄金还珍贵,预期会制约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当前增发国债超出市场预期,释放了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信号。
当然,这次的特别国债也有其更“特别”之处。
这次是预算年中调整,且涉及赤字调整。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此前有6次在年中调整中央预算,其中有3次涉及赤字调整,在1998年、1999年、2000年,分别增发了1000亿、600亿、500亿国债,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
三次增发国债时,分别将500亿、300亿、500亿纳入当年中央赤字。另外三次预算调整是2007年调整国债限额、2008年调整中央收支结构、2016年调整央地分成,赤字率不变。
而且,本次调整可说是首次在经济应可完成增长目标的年份,向上突破3%的赤字率限制。此前,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只在2020和2021两个年份突破3%,分别为3.6%和3.2%。
因此,进行更深层次分析会发现,这次特别国债发行,还有更深意味。
首先是,此次特别国债发布于今年,发行要跨年,发力在明年。方案明确,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将以转移支付方式支援地方,5000亿在今年11-12月发行,5000亿留转明年发行。事实上,今年增发国债到形成实物工作量也基本要到明年了,因此,此次发行的主要着力和发力在2024年。
从今年看,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完成基本无忧,但从两年平均增长来看,明年保增长任务不轻,且今年一季度是全年经济表现最强,明年一季度面临高基数则压力更大。是以,当下的特别国债更多的可能是财政前置发力,确保明年开门红信心稳定。
而且,此次特别国债,权在中央,意在地方,化解风险中央更给力。方案明确,本次万亿国债募集资金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且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
本次增发国债后,2023年中央本级支出不变,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年初预算增加5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增加5000亿元。因此,其本质上似乎更像是中央对地方的一次转移支付。
疫情三年,地方政府收支均遭受到较大影响,而当前,有的地方政府困囿于地方债务约束,土地出让金下台阶大趋势下,地方政府杠杆空间受限。数据显示,全国24个地区特殊再融资债券已发待发规模已超9800亿元,快于市场预期,并大幅消耗各地政府债结存限额空间。
当此之时,增发特别国债,由中央加杠杆,进行类转移支付,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优化了债务结构。
此外,财政继续发力,创新和突破要在特殊时期有新平衡。和之前三次特别国债不同,本次特别国债发行明确将纳入预算赤字,且作特别国债管理。这意味着,本次万亿国债虽属于“特别国债”名目,其本质更像是普通国债。
因此,在本财年收官之际,选择特殊财政工具,并刻意突破赤字率,或是一个重要信号,即稳增长稳信心是首要目标,财政政策的使用和发力,未来当有更多创新和突破。
原文发表于《新京报》2023年10月26日第A02版;作者万喆,系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23-10/26/content_836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