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竞,戏剧制作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届本科生、2012届教育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同文剧社戏剧指导。
80后北京姑娘肖竞从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表演。毕业后,她原本从事媒体行业,但最终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转行做戏剧演员,到后来成为编剧、导演,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2013年戏剧《写诗》的剧照,肖竞担任编剧及演员
2013年,肖竞参与了实验戏剧《美好的一天》,每次表演邀请大约20个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上台讲自己的故事,其中包括从事体力劳动、收入相对低的人群。
2013年于北京上演的实验剧《美好的一天》
肖竞在与务工人员接触时了解到,他们之中有不少长时间在流水线上工作。重复的工作相当难熬,连上洗手间都得卡着时间,休息时间少,不少人的精神相当紧绷。
“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在精神上和城市的人是不平等的,他们不属于这里。我觉得戏剧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释放和放松。”
“They always regard themselves as inferior to other people in the city. They don’t feel a sense of belonging here. I think theater is a way for them to release their stress.”
机缘巧合之下,肖竞得知北京有个“工人之家”。从2017年末开始,她每周四来到离北京市区三十多公里的皮村,无偿教授务工人员戏剧表演。
肖竞的戏剧课主要是一些戏剧练习,比如唱歌、讲故事以及表演一些基础动作等。
“艺术嘛,戏剧也好,文学也好,它给人一种……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你的现实世界暂时被你搁置了,然后你到了一个精神的、艺术的世界,你得到了一些放松。”
“Art, whether it’s theater or literature, provides a different world for them. They can put aside the real world for a moment and enjoy in the spiritual world. They can relax themselves.”
每次参加课程的务工人员有十来个,都是下班抽时间来上课。有些工人工作太繁重,只来过一两次就无法再来,肖竞说感到很遗憾。
“遇到过一个工人,他叫小海。他其实非常有意思,但他整个人处于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一种快节奏的、极度亢奋的状态。这个就是他在流水线上不停地工作带来的一种身体的节奏。”
“I once met a migrant worker called Xiao Hai. He is an interesting guy, but he is extremely anxious. He moves fast and appears hyper. This is because he keeps working on the assembly line, which reduces him into a kind of physical rhythm.”
“我们有一些练习会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他会哭,他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但是这种回忆其实对他来说是一种医治,让他的情感释放出来。”
“I asked workers to tell their stories as an exercise. Then he cried. It was hard for him to recall. But it was a kind of therapy to release his emotions.”
肖竞这样每周授课,已经坚持了半年有多。她说自己生活比较安逸,很少接触其他工作的人。与务工人员的相处也开始为她的戏剧创作带来一些灵感。
她认为自己给工人上戏剧课非常微不足道,不认为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
但她说,“我只希望在那两个小时中能让他们得到一些放松就好了,我觉得我能做的只是这点而已,但我还是要做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