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刘恩山:生物教育科学的铺路人

刘恩山:生物教育科学的铺路人

编者按:为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学校广大师生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新闻传播学院共同策划,集中宣传今年“七一”表彰的10名“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典型事迹。


人物卡片


20180719153200467188109281.jpg


刘恩山,1956年2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会员,《生物学通报》编委会常务副主编。在2000年开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刘恩山教授先后担任初中生物教学大纲、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修订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是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的负责人,2011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项目负责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项目组副组长,2017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项目负责人,为中小学生物学课程和科学课程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初夏的清晨,师大校园里满眼翠绿,微风习习。不到八点,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就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师大西北角生命科学学院五层的办公室里,开始一天的工作。从1982年至今,刘恩山已经在师大校园里度过三十多年的岁月。三十多年来,作为教师,他培养的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在生物学教育领域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作为学者,他参与了五次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研制,打通小学、初中、高中生物科学进阶之路;作为党员,他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高度关注并积极推动西部地区教师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七一之际,记者走进生命科学学院五楼,听这位党员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


勤奋治学,“我很享受自己的工作”


在刘恩山办公桌的电脑旁,摆放着一个精致的水晶圆形纪念品,上面刻着“平等、尊重、真诚、宽容、探索、交流、博学、奋进”十六个大字。这是2012年刘恩山执教30年之际,他所指导的教法组学生们赠送给他的礼物。对刘恩山来说,这十六个字不仅是作为学者,他对自己的治学要求,也包含着他作为老师,对学生们的深切期望。


在教学上,执教30多年来的教学经历让刘恩山有着自己的教学理念。他说:“我希望学生要在专业领域里边有更深远的见识,并具有把这种见识转变成为实践的能力。”他认为作为科学教育的研究者,对专业领域不仅要有深刻的认识,还必须要具有把认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这种教学理念在他的课堂上体现地尤其明显,在课上他给学生展示的内容总是自己先去实践,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这也让刘恩山的课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让刘恩山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一位同学因病去了医院,一从医院回来就赶到课堂上课。课后,他对刘恩山说:“我不想错过这门课的每一分钟”。这句话让刘恩山深受感动,这是对他努力教学的一种认可。


在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上,刘恩山坚持“宽严并济”,他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严格,定期跟学生谈话,进行读书汇报。但同时,他也注重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在对学生的指导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给明确的结论。今年,刘恩山指导的一个博士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一些创新性工作进展陷入“僵局”。每次在和这名学生进行交流后,刘恩山都要求她去继续思考和实践,最终这名学生取得了突破,顺利完成博士论文,这让刘恩山倍感欣慰。


在学生眼里,刘恩山是一位勤奋、严谨、谦虚的学者和老师。他的博士生杨铭说:“刘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他工作的三十多年中,从来没有一天完全休息不工作。刘老师对工作的热情、勤奋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的标准。”


刘恩山正是这样言传身教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最近半年,他因为身体原因调整了工作节奏。在此之前,他每天从早到晚基本都在研究室内工作,很多时候连周末和节假日都不休。他对生物学教育研究充满了热爱,日复一日的钻研在他眼里充满了乐趣。他说:“我从来没有职业倦怠,我很享受我的工作。”


在刘恩山的影响下,他的很多学生也对生物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让刘恩山高兴的是,他的团队培育了一批生物学教育的年轻力量,他们正在各个高校、或是生物教学的一线发挥着骨干作用。


点亮灯塔,“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2017年9月,时隔16年,科学课重新回到了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在这次课改中,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由3年级提前至1年级,定位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并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


这次重大的课改离不开刘恩山和项目组同事的共同努力。刘恩山是这次新版课标组副组长,主要负责课程内容的部分。


“课程标准的制定对科学教育而言,就像一座灯塔。标准制定是否科学,就像灯塔的位置是否准确,这不仅能够对教学起到引领作用,还能整个带动我们课堂教学和科学教育的发展。”刘恩山说。


如果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座灯塔,那么刘恩山则是这座灯塔点亮者中的一位。


被刘恩山比作“灯塔”的课程标准,实际上有着更加学术的含义。它是学校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科学课程标准是对教学要求和内容的具体描述,是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从200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刘恩山就先后担任了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三个学段、五个标准研制项目的负责人,打通了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科学教育进阶之路。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正式颁布,这是由刘恩山主持修订的课程标准之一。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是在2003年刘恩山任组长负责研制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基础上进行的。


课程标准制定任务重大,工作繁多。既要在整体上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在内容上的循序渐进和连贯一致,又要根据每个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做出相应的难度调整,让学生能够根据内容设计的难度完成系统的学习进阶。在刘恩山看来,在整个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最具挑战的工作就是基于学习进阶的内容标准设计。


但作为负责人之一,刘恩山并没有在艰巨的任务面前低头,他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为期五年的预研究,课程标准初步完成后又在全国各地进行广泛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百余位教师和多领域学者参与。最终,经过10年多的刻苦攻关,顺利完成相关工作。


当刘恩山对记者回忆起起参与课程标准制定的经历,他满脸自豪地说:“我能够参与到这份工作当中,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和最有价值的地方。”


忠于国家,“我要把我的所学奉献给国家”


“我能在国家的快速发展中,做好个人工作的同时,也为国家做一些贡献,这是我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的事情。”谈起自己党员教师的身份,刘恩山这样评价自己。


1979年,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读本科的刘恩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本科生中发展的第二批的党员。从那时开始,刘恩山就把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生物学教育才刚刚起步,还是一门弱势学科。1981年刘恩山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原本希望做科研,但出于学校需要,就留下来做了教师。


四年后,为了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部派出一批学生走出国门,出国学习。刘恩山作为当时公派的学生之一,被派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留学。


当时,对大部分人来说,出国留学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很多人在出国留学后都选择了继续留在了国外。而刘恩山毫不动摇地选择了回国发展,为国家服务。如今看来,刘恩山仍然坚定自己当初做的选择,他满脸庄重地说:“我必须把我的所学奉献给我的国家,这是我对国家的忠诚,也是作为一个党员的要求。”


作为一名党员,多年来刘恩山不仅在自己专业领域深根细作,为生物学教育领域做出很多贡献,他还关注西部地区教师的成长,为推动西部地区教师的培养做出努力。


2000年左右,刘恩山参与修订国家课程大纲之时,和广东、福建等一些地区的一线教师开始有了大量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刘恩山发现西部科学教育师资力量明显落后,一些地区甚至不具备开设科学课的条件。于是,刘恩山就利用课程标准研制的机会和西部地区一线教师大量交流,对他们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新变化和新的教学要求的宣讲和培训。


“平易近人、学识渊博、温文儒雅、言传身教”这是一位接受过刘恩山培训的教师对刘恩山的印象,他说:“难得的几次刘恩山教授对我们面对面培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记忆。刘教授给予我们一线教师的培训和帮助,影响了我们区每位生物学科教师。”


除了利用课程标准研制的机会帮助培训西部教师,刘恩山作为初、高中生物学教科书主编,还会每年都去往广西、贵州等一些西部地区的学校考察,通过课堂观摩给老师点评反馈,指导他们的课堂教学和专业发展。


在专业领域平台之外,刘恩山还参与搭建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贵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支部共建的平台,隔年进行一次交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