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专题新闻» 学校综合改革政策权威解读» 学校综合改革政策权威解读之三:科研评价改革和科研辅助人员队伍建设

学校综合改革政策权威解读之三:科研评价改革和科研辅助人员队伍建设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校领导就师生、校友关心的重大改革举措和关键问题进行权威解读,以解疑释惑,进一步凝聚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改革发展共识,形成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合力。


近期,“师大新闻”栏目开设“新时代 新形势 新举措——北京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政策权威解读”专题,陆续刊发校领导的解读内容。


20180710153121088840609930.jpg

本期解读人:副校长 郝芳华


科研评价改革和科研辅助人员队伍建设


问题1:如何实行科研分类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再一次强调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重磅文件。如何落实好这些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科研评价改革是科研院的一项重要的核心工作。


科研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综合改革,这几年学校在科研评价改革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如重大科研业绩奖励津贴改革、一般业绩考核下放到院系并根据学科特点自定评价标准、对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科研人员单独设立职称系列、出台《教学科研岗人才遴选引进管理办法》,人才引进标准实现了分类分级等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今后科研院将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协同学校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科研评价制度的综合改革。


在科研评价改革方面,科研院的总的思路是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建立分类评价体系。


一是针对研究主体建立个人、团队、机构的评价体系,尊重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如承认非第一署名人在科研成果发表中的贡献,承认纵向、横向课题子课题承担人的贡献等,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团队建设。


二是针对学科特点建立不同学科领域的评价标准,如分别建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基础理学、工程技术等学科分类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三是针对不同科研活动类型制定分类评价标准,基础研究以评价原创性、一流性为标准,着重评价成果的学术价值和水平,延长考评周期;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着重评价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社会公益研究和实验技术重在评价考核工作绩效,引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政策研究不唯论文论,以靠得住、用得上为标准,着重评价成果的社会价值等等。


问题2:如何建设科研辅助人员队伍,以切实提升科研服务水平?


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终将落伍,协同创新成为主流模式,需要科研工作者群体合作、团队作战,因此更加需要更专业的科研辅助人员队伍,协助科研工作者做好科研。正如总书记所说的:“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一是学校将扩大辅助人员规模,探索建立以合同制管理为基本模式的专职科研辅助队伍,通过优化结构,细化分工、各司其职,为学校教师科研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同时,鼓励各学部院系、各机构平台、各科研团队合理运用经费,聘用合同制的科研助理、科研秘书等,为科研工作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以协助科研工作者产出更高质量的成果,科研院将制定相关政策,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给予配套聘用人员经费的支持。


二是科研院将结合学校人事管理改革,协同建立健全科研辅助人员支持政策,建立科研辅助人员岗位评价制度,打通科研辅助人员职业晋升和发展通道,为科研辅助人员解决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从制度上为科研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提供保障。


三是重视高学历和技术型科研辅助人员需求,鼓励他们承担和参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科研项目,肯定他们的价值。建立起适合科研辅助人员的荣誉表彰奖励体系,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科研辅助人员的培训和认证制度,将培训常态化、日常化和制度化。


总之,科研院要借这次职能调整改革为契机,全面推动管理服务改革,尊重科研规律,尊重老师们的意见,主动作为,为老师们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学校“双一流”建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