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研究”研究团队组织学习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交流学习体会与研究心得。
首席专家解读
首席专家戚聿东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内容框架,中央在全面阐述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和历史机遇基础上,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与主要目标,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进行组织,分12个重点领域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及其具体路径。戚聿东认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经济是“两局”题中应有之意与重要组成部分,《建议》第15条题目就是“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等。在总共60条的规划建议中,专门辟出一条阐述数字经济,把发展数字经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阐述,足见中央对数字经济的重视。《建议》中其他各条规划大多也都包括数字经济的相关内容,如“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建设智慧农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等等。戚聿东提出,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的主战场和制高点,加强数字经济研究契合国家重大需求,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团队成员都需要在《建议》中找好自己的未来研究领域和具体选题。
研究团队交流心得
博士后肖旭指出《建议》很多内容与数字经济高度相关,如数字农业、国家安全、密码学等研究领域。随着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改变,下一阶段应高度重视创新驱动问题。博士生张兴刚表示产业基础高级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加快自主创新,补齐中国工业软件短板,积极实现工业软件国产化,构建国内工业软件生态系统,为中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中国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博士后蔡呈伟借助文本分析法,发现农村、内需和创新等关键词在《建议》中出现频率较高,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点,产业链上的半导体,软件、互联网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博士后丁述磊认为我国坚持实现更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的总基调没有变,但是实现更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的位次发生了变化,从就业质量的首次提出,到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再到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他认为今后我国就业政策应以更加充分就业为根本,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坚持实施稳就业发展战略。博士后刘翠花将关注点落在了收入分配和劳动者就业问题等重点问题上。她认为实现更加充分就业是实现稳就业保民生的题中之意,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以及更高质量就业是成为劳动者个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博士生徐凯歌从创新角度强调了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指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应将创新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助力实体经济腾飞。博士后孙洁提出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应与其他要素相融合,催发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数字经济发展应注重消弭接入鸿沟、使用鸿沟、能力鸿沟三个“数字鸿沟”。博士生褚席表示,世界经济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挡期,必须深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聚新的发展动能并推动新旧动能无缝对接转换,加快数字技术普及应用,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博士生郝越注意到《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创新链需要重点解决的是 “头部”的原始创新、“中间”的某些关键技术以及“尾巴”的高端品牌建设,以内源式创新为主体,同时推进国际创新协作。博士生刘欢欢认为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性和赋能效应,以知识和信息为内涵的数据在企业大范围流通过程中能够诱发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如何改善、如何培养创新型企业应该是以后数字经济研究的重点。博士后孙昌玲指出发展实体经济、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于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核心竞争力高的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原文刊载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20年11月30日第2版,作者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褚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