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8日凌晨,三舅刘若庄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95岁。至此,我妈妈及其她的四个同胞手足在天堂聚会了。相信他们一定会亲亲热热地在一起,就像小时候一样。
我在五年前写了这篇小文,今天拿出来作了一点修改,希望能以此文作为对三位舅舅的纪念。
三舅刘若庄
因为自幼丧父,从我记事起妈妈就带我们与外婆、三舅住在一个小院里,他和外婆住北屋,我们住南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三舅对我们视如己出,给了我们深深的爱。那时他还没成家,每天下班回来,吃过晚饭后总到南屋来和我们玩,等到我们睡觉后,他才开始秉烛夜读直到深夜。后来虽然不住在一起了,但几乎每个星期日妈妈都会带我们去看外婆。印象最深的是三年困难时期,物质极度匮乏,我们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三舅为了给我们补充营养,总是慷慨地拿出自己的工资为我们买高价食品,使我们终身难忘。
三舅1947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他的专业是化学。至于为什么学化学,还有一段小故事。外婆对我们讲,三舅小时候比较懦弱,爱哭,外公不太喜欢他,总说他不聪明,曾对外婆说,将来让这孩子学个实用的。等到三舅上大学时,外公已过世多年,外婆想起这句话,觉得学化学最起码可以在造胰公司(指日用品化工厂)找到工作。其实三舅与兄弟姐妹相比只是更加内向,他的智商一点也不低,尤其更擅长数学。记得听他说起即使在大学期间,他的数学也经常是满分。没想到外公的一句话成就了一位中国物理化学家。
辅仁大学毕业后,他考上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他还到数学、物理专业旁听,这为他日后在量子化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952年他调到北师大工作,从教五十多年,桃李满天下,并培养了博士、硕士几十名。在认真教学的同时一直从事研究工作,“80年代开始,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用于研究化学反应途径及动态学,优选、改进并扩充了研究方法。”发表出版了近200篇(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1982年,他和自己的老师唐敖庆院士一起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作为第一完成人他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3年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去年某一天我去看三舅,他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他的学生,现任北师大化学系系主任的方维海教授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这样从他的老师唐敖庆院士开始他们三人的学术传承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教师节校长去他家看望时,特意就这一点向他祝贺,他们不但成为目前北师大唯一的“三连冠”,在全国可能也不多。对于这一点,他总是谦虚地说,是方教授格外努力的结果,但在随意聊天中他也透露出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在晚上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可以想见学生取得的进步与他的循循善诱,毫不保留的态度也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后,三舅曾多次出国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由于中学和大学上的都是教会学校,因此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比一般同龄人强,这也更加便于他与国外同行交流。后来,他又推荐自己多位研究生出国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三舅晚年因黄斑病变使视力大幅下降,几近失明,因为不能看文献,不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一度使他十分痛苦。他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头发依然很黑,每当我们赞美这一点时,他总是非常遗憾地表示,宁愿用白头发换来视力的提高。
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他始终关心国内外大事,即使现在视力非常微弱,他依然坚持每天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大字。
我的三个舅舅都十分优秀,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厦添砖加瓦,奉献了自己的智慧,他们的成就令下一代的我们汗颜。现在我写下这篇小文,既想表达对上一辈人的敬仰,也想给后代留下一份记录。
张延安写于2015.3 修改于2020.10
*正文中黑体字系摘抄自其他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