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和创造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系统梳理、深入思考和认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40 年来的成就与经验,对于我们整体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轨迹,以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就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40年来我们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艰辛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1.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代,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2005年初,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16年底,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鼓励广大青年在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的基础上,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从“培养什么人”,到“如何培养人”,再到“谁培养人”,我们党对于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做出创造性回答,深刻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指明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道路,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
2.积极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路径,努力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这一现实难题。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拓展工作阵地,积极创新方法途径,及时更新技术手段,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先后经历三次大的改革和调整,形成“85方案”“98方案”“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内容结构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学科、教材、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设立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下设二级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标准相继出台,思想政治教学质量、育人效果不断提升,政治和业务水平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路径不断创新拓展,内涵、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完善。几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实现了转型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展方面的突出特征表现在活动的生活化、人文取向日益增强、载体的多样化与信息化、活动领域的不断分化、活动中由动员为主到动员与响应并重再到自身特质的形成、活动深入性的持续追求和活动中创新与坚持的平衡等。比如,校园文化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感染力的内容健康的课外活动”,发展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文化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国高校均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多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大数据技术、“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融合,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网络精神文化产品。
3.持之以恒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了工作队伍专业素养、职业能力提升这一核心问题。经过多年努力,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格局基本形成,以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为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基本形成,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给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明确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许多高校选聘名师兼职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落实双重待遇、实现双线晋升。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制定落实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计划,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研修基地,构建起三级培训体系。选拔推荐了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攻读学位、出国研修,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持续开展辅导员年度人物、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等活动,树立、宣传、推广了一批先进典型。
4.积极谋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整体推进,初步解决了协同育人、合力育人这一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注重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积极营造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落实,合力效应初步显现。一方面,中央组织领导、地方积极参与、学校具体实施的工作思路逐渐清晰。各地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1990年开始,有关部门联合举办27次高校党建会,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先后两次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强化顶层设计,做出战略安排。各地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康成长,许多省部级领导干部走进高校参加大学生活动,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与大学生座谈交流,着力解决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工作格局逐渐形成。各高校积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联系,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与社会合作,共同解决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拓展就业市场、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等实际问题。社会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坚持弘扬主旋律,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各方力量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总体部署,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关心和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恢复中前进,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获得长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教育部连续多年的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高度拥护,对党中央高度信任,“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整体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持续保持和谐稳定,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不可没。
二、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遵循规律,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1.坚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我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不断发展创新,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之中,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从实践中汲取养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服从服务于新时期经济建设”,由“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转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不断调整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着眼与学生实际和时代特征,积极推进观念、方法和途径创新,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没有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达到今天这个效果。
2.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指导,不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丰硕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为指导,引导高校师生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自觉地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统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解疑释惑的重点,坚定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师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3.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创新是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改革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作优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件、科学技术革命的新进展以及对大学生思想认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新认识,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不断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创造力。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高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4.坚持学科依托,促进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效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它是在实践中诞生的,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推动学科建设从初步酝酿到全面探索、从系统建设到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和相对集中的一大批研究队伍,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活动的科学性进行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引领。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寻找现实与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不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注入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改革开放40年来的学科发展历程充分表明,要继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向重点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上来,注重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术梯队,明确学科任务,加强集体攻关,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展望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新的历史方位,提出新的目标任务,赋予新的工作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展现全新发展态势。
1.目标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个阶段的教育有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教育,总是与这一发展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目标紧密联系。党的十九大擎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时间逻辑上来看,当前高校培养的青年事业期,正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高度重合。可以说,高校现在培养的大学生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能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做人的工作,“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要回答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深刻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赋予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目标,体现了上述四个方面的高度统一。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些工作的生命线,理应主动对标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思维视野、能力素质等方面适应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的具体需要。
2.体系设计:着力构筑“大思政”工作格局。系统性、整体性构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地方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坚持和完善党委定期研究、领导干部联系高校等制度,建立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总体思路是聚焦短板弱项,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努力构建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大思政”强调人员参与的广泛性,既要充分发挥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的积极作用,也要发挥专业教师、管理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力量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大思政”强调时空的广延性,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大思政”强调系统的开放性,着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机制,全国、省级、高校、院系四级联动育人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育人资源,挖掘和运用各方面育人要素,发挥各方面育人功能,形成各层级各方面协同育人效果。
3.精神内核: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拥有的传统和价值的充分认同与肯定,是对其文化旺盛生命力所保持的坚定信心和希望。只有对其文化坚定信任,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勇气,才能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挫折攻坚克难,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的根本性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性、科学性、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具有文化底蕴、体现文化内涵的一项系统工程,因而也表现出强烈的渗透、融入、过程性特点。(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高校要结合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类型,从凝聚价值理念、完善制度安排、注重日常养成、丰富文化载体等方面入手,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当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凝聚价值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文化,在完善制度安排中凸显科学制度的价值导向,在关注学生的日常养成中注重成长体验,在创建和运用文化载体中发挥文化育人优势。通过发挥文化的力量,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形态升级: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并指导人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密切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规律性、前沿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推进自身的创新发展。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育现代化进程、网络时代宏观背景中统筹谋划,在学科建设视野下系统设计、全面推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师生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既要做到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还要根据国情、社情的变化,及时、合理地作出调整,用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最新成果武装高校师生头脑。要推动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厘清互联网发展的阶段特征,客观分析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文化模式和行为逻辑,把握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代化,健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程序,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3]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6]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