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专题新闻» 聚焦2022全国两会» 【中国教育报】张志勇: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张志勇: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报告对2021年教育工作成就的总结和2022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部署,坚持“一个主题”,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三条主线”,即公平、质量和改革;突出“两个保障”,即加强教师队伍、加大教育投入。


坚持立德树人主题。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灵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夯实教育公平基石。报告通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在教育方面,要求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围绕教育保障公平,要求在补齐三个短板上下功夫,即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和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在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要求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大的短板。在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乡村学龄人口继续向城镇转移的背景下,必须强化城区学位供给。而振兴县中教育,对于促进我国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都具有战略格局性意义。


人人享有高质量教育。我国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让人人享有高质量教育,为每个人走向共同富裕赋能、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的本质体现。报告要求统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围绕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根本的是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人民群众就近就便享受优质教育。办出高质量、高回报的职业教育,让人民群众信任职业教育、愿意让孩子上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强化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能力。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报告强调,2021年我国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2022年要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取得新成效。一是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双减”工作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做好“双减”工作,必须坚持校内外协同改革,做到减校外、强校内,减负担、提质量。二是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三是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创造人才和战略科技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随着“双减”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需求更加迫切。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各级政府必须履行好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的法定职责。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高质量教师队伍。报告特别要求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出的这三个“药方”,非常具有针对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和尊严,要在提高工资待遇上下功夫,也要在加强人文关怀上出实招。全面减轻教师负担,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要从减轻教师非教学工作量、适当降低教师教学工作量、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三个方面入手。减轻教师的非教学工作量,必须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各种干扰,释放办学活力;适当降低教师教学工作量,必须强化教师资源配置,增加教师编制供给;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必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克服各种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报告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以深化“双减”工作为例,将课后服务由校外市场化供给为主转移到校内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为主,必须建立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报告释放的加大投入保民生等信号,为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信心。



原文刊于《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6日第02版本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3/06/content_606196.htm?div=-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