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如此不同凡响的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年,是我国继往开来进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之年,是我国教育步入改革深水区之年。2018年也是我们敬爱的顾明远先生在学校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七十周年之年。2018年,顾先生在鲐背之年,不辞辛劳结集出版了12卷集的《顾明远文集》。文集反映了先生“崇教爱生,求真育人”的终身追求,展现了他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闪烁着他深邃教育思想的火花。我们作为顾老师的学生本应隆重庆贺,但是顾老师坚决反对,他一生谦虚谨慎,行事低调,从不愿意宣扬自己的成就,他自称“教育老兵”。但是我们知道,先生不仅是我们可敬可爱的老师,更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因此,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研究他的思想,发扬光大先生的为人、为学精神。因此,虽然自知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还仅仅涉及到先生巨大思想宝库的一部分,我们仍然策划出版了《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以开拓对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研究,学习先生的思想和智慧,铭记先生的光荣和梦想,以研究向我们尊敬的先生致庆、致贺。
一、教育人生,明志致远
顾先生从1948年任小学教师开始,做过中学教师、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中学校长、师范大学的教师、系主任、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以及副校长乃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等职务,先生的教育实践跨越了教育的各个领域,既有教学实践、又有行政工作,既有学术研究的累累硕果,又有桃李满天下的芬芳。改革开放40年,顾先生更是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领导了多项攸关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顾先生不仅是知名的教育学者和专家,而且更是“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教育活动家和实践者。他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他访问和指导过的学校不计其数,参与了几乎全部中国教育法规的制定。他与国际著名教育学者开展深度对话,成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桥梁。先生90高龄,依然在为中国教育的明天不停奔走,依然在为中国教育的深远发展不倦努力。他坚持数十年的基层教育实践是其教育思想的源头活水,他的教育思想源自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顾明远教育思想重要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顾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教育思想家,新中国为他提供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沃土。改革开放之初,顾先生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灵敏的政治嗅觉捕捉到当时影响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他以极大的理论勇气突破了当时还存在的理论禁区,提出了“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现代教育普遍的规律”,教育发展史的分期可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教育”。他的观点在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检讨了我国建国以后教育工作的偏差,指出我国教育政策只强调教育的阶级性,把教育仅仅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严重降低了教育质量;把教育事业单纯地看作是消费性投资,没有把教育放到国民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从而使教育落后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不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具备了生产力的性质,“作为潜在的生产力在起作用”。[1]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具有现代教育所培养的现代人力资源的支持,现代教育也只有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才能得到普及和发展。他的这一系列观点为构建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顾先生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探讨研究复杂的教育问题。早在1981年他就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他的观点引发了教育界乃至社会的大讨论,不管赞同他的观点还是反对他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对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根本提高大有裨益。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把教师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新中国建立以后,对苏联教育经验的全盘照搬更加强化了教师的中心地位,把学生视作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看不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消极被动,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这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痼疾。到20世纪90年代初,顾先生在充分讨论和小心求证的基础上,更准确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论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主体作用并非主体,主导作用更非主体,它只是表明教师和学生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2]他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和思考基本上解决了教育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为教育理论界多数人所接受,同时还积极地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
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源泉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条。顾老师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对学生的挚爱。他时时地地反复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认为爱生主要体现在:(1)爱的全面性。“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所谓面向全体学生,就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平的最好体现;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3] (2)爱的无私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体现了对人类的爱,对民族的爱,对未来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4]他认为,“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职业的对象是青少年,教师不是用什么劳动工具去塑造产品,而是要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高尚品质去塑造一代新人,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5]他反对把教师比作“红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隐喻,他认为,教师在“敬业爱生”,照亮别人的时候,也照亮了自己,教师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把青少年培养成才上。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一个成才,教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就会有一种荣誉感,这就是教师的人生价值。[6]
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第四个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广阔的国际视野的有机结合。顾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教育家需要两个根基:既要有中国文化的根,还要有国际文化视野。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教育家必须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坚持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如在教育上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学相长”,重视人格素养,以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学生;二是教育家要有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教育经验,讲民主、讲科学,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学贯中西,通晓古今
顾先生深刻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大潮中出现的问题,在历史中寻找根源,在文化中寻找对策。他学贯中西,通晓古今,引领构建了教育研究的文化范式,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研究。他在研究了世界不同文化圈中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关系之后,高度概括指出,教育发展与变革离不开文化传统,教育传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教育既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又是继承、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主要途径;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的现代化存在着相矛盾、相对立的一面;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育传统现代转化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化,而教育观念的转化比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转化更困难。顾先生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的一般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又对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进行了透彻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现代教育传统不是孤立产生的,而是继承和改造了历史上的教育传统并在吸收外来教育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大致包含五种因素:(1)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教育的影响,其中包含着优秀的教育思想和封建陈腐的教育思想;(2)五四运动以来的科学和民主的优秀教育思想;(3)老解放区的教育传统,包括教育思想和制度,特别是干部教育的思想和制度,对我国建国以后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4)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西方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的影响;(5)建国以后学习苏联教育的影响。他辩证地指出,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冲突,在冲突中达到融合。在这些因素中包含着优秀的教育思想,也包含着陈旧的教育思想。[7]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教育学家,他告诫我们要正确对待外国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制度和经验必须和我国的教育传统结合起来。他也不赞成东方主义,他认为,在当今时代,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猖獗惹起了一些东方学者极大地反感,于是产生了狭隘的东方主义思潮。实际上,西方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都是殖民文化影响,东方主义只是对西方殖民文化的消极抵制,是对自我民族文化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并和我国自己的经验结合,实现教育传统的本土化。[8]
三、学而不厌,止于至善
我们作为顾先生的学生,每日学习和生活在顾先生周围,很惭愧的是我们对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研究还非常皮毛,但是我们却深刻地感知顾先生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态度。
顾先生的批判性思维令我们无比敬佩,他在中国广阔的教育改革场域中纵马由缰,敏感地捕捉教育问题。他首先提出废黜“三好学生”的评选,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我国几十年坚持评选“三好学生”,评选“三好学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在学校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有重大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同时通过对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影响而影响着整个社会。他提出,基础教育就是为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打好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基础的基础。他坚决反对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主张对学生要同等尊重,对学生的自尊心要倍加呵护,“自尊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丧失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人格”。[9]他以广阔的国际视野,通过跨国比较指出,我国精英文化传统的不断强化使得学校不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评选“三好学生”就是这种精英文化的典型反映。评选“三好学生”激励了少部分学生,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在我国当前特定的教育环境中,评选“三好学生”也已经违背了实施这项制度的初衷——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变得愈来愈片面化了。由于在升入上一级优质学校的激烈竞争中,给予“三好学生”以加分,实际上就把评选纳入到应试教育的轨道,这里只有考试成绩成为无法挑剔的硬指标,于是“三好”成了“一好”。更不要说,由于评选“三好”对学生未来的举足轻重的影响,评选“三好”成为教师手中的有力工具,“听话”成为评选的重要指标,这样的评选只会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更有甚者,家长为了自己子女入选“三好学生”贿赂教师或向教师施压,甚至学生也学会“贿选”,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养成,扭曲了学生的心灵。显然,评选“三好学生”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利于学生人格养成。顾先生首先提出这一问题,反映了他的批判精神,他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刻洞察力,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作为一名“人本”教育家内心的激荡与责任心。
顾先生的创造性思维令我们自叹弗如,他90岁高龄,绝不保守,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如果说,由于顾先生毕生从事比较教育研究而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他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也做出卓越的贡献,却真有一点“匪夷所思”。他70岁才开始学电脑,始终认为自己是教育技术学的外行。但是,他有教育学家对教育深刻的理解,有比较教育学家广阔的视野,所以他能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一旦教育与技术结合起来会对教育产生什么样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认为,“在这个新的网络世界里,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新一代‘数字国民’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应对现有数字技术乃至今后更新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0]教师应当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以及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能够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同时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正确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与学生共同学习。[11]他还创造性地指出,教育技术学要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他的这些观点深刻影响和改造了我国教育技术学,使得教育技术学具有了哲学的意义,文化的内涵,把“人”置于了“技术”之上,使一门传统偏“技术”的学科成为一门“人本”的学科。
顾先生是终身学习的典范,“活到老,学到老”,从不间断学习,不断发展、修订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使顾明远思想具有了发展性、开放性、创新性、批判性和现代性。
顾先生严于解剖自己,他在1974年参加了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时隔多年之后,他仍然在严厉地批评自己,“学习研究了20年教育,却不知道什么叫‘终身教育’。问问周围学教育的人,也说不知道。于是当时就认为,既然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出来的,肯定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我们不能支持。等到表决立项时,凡是扫盲、普及初等教育的项目,我都举手赞成;凡是终身教育的提案,我都投了弃权票。”“当时觉得立场很坚定,现在想起来都感到脸红”[12] 。
201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顾先生认真研读了报告,认同并解读了报告所提出的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这是他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先生曾指出教育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以前更多地或者更重视从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谈人的发展,正如顾先生所说,过去人们总是用工具理论来解释教育,缺乏对教育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对人的本体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报告强调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13]。“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因此,“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14]。
在学术上顾先生无愧人师,在德行上堪为世范,他是新中国改革沃土中长出的人民教育家。顾先生是教育科学的探索者、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学者。顾先生老骥伏枥,笃学不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后来者对顾先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仅以《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献给我们尊敬的顾先生,也求教于全国教育界同仁,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也由于顾明远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肯定有对顾明远教育思想理解不甚准确的地方,我们希望再次听到顾先生的教诲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2][9]顾明远口述,李敏谊整理.顾明远教育口述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5-96,100, 135.
[3]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 ,2011(10):5-8.
[4]顾明远.敬业爱生 严谨笃学——纪念第23个教师节[J].中国教育学刊 ,2007(9):1-6.
[5]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551
[6]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 ,2004(6):3-6.
[7][8]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4.301, 310.
[10][13][14]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N].光明日报,2016-01-05(14).
[11]顾明远.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N].人民日报,2016-01-31(05).
[12]顾明远.杂草集——顾明远教育随笔(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39-241.
(本文是为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所作的序,文中引用了各章节的一些代表性观点。本文作者王英杰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