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专题新闻» 党史学习教育»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系列专家谈】数字减贫的中国实践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系列专家谈】数字减贫的中国实践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喜迎党的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命题,光明网理论编辑部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共同策划推出系列文章,邀请北师大政府管理学院的专家学者发挥各自学术专长,深入总结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回溯数字减贫的中国实践,对于展示我国数字减贫的成果,与世界分享中国数字减贫经验的意义重大。


一是铺“路”架“桥”,为数字减贫提供网络基础设施。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脱贫攻坚以来,我国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十三五”初期,中国约有5万个行政村不通宽带,15万个行政村虽然有宽带,但接入能力不足4Mb/s。为尽快补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有关部门不断强化工作力度和增加资源投入,为贫困地区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通过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6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已累计支持超过13万个行政村开展光纤宽带建设和升级改造数万个4G基站建设,其中约1/3的任务部署在贫困村。“宽带乡村”“百兆乡村”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全国贫困村通光纤比例从2017年的不足70%提升至2020年的98%,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从2017年的25%提升至2020年的98%;远程医疗实现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医院全覆盖。


二是农村电商,让“掌上市场”通向田间地头。为了形成农村电商新生态,打通农产品销售全链路,国家开展农产品电商标准体系建设,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产品电商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标准化手段规范农村电商;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培育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扩大网络影响力。


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扶贫实效显著,尤其是淘宝、京东、快手、抖音等平台的直播带货新渠道,激活了庞大的农村市场。2020年全国网络扶贫暨数字乡村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我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累计实现对832个贫困县全覆盖,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规模扩大8.4倍。仅2019年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高达3975亿元,同比增长27%,带动300多万贫困农民增收。农村地区收投快递超过150亿件,占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20%以上。企业和社会组织也承担了网络扶贫公益角色,中国移动、阿里巴巴、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等38家企业、社会组织与42个未摘帽贫困县达成77个网络扶贫结对帮扶项目,涉及网络覆盖、农特产品在线销售、远程教育、电商培训、智慧出行等方面,将持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是“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一个都不能少”。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对扶贫对象精准画像,是中国数字减贫的独特创造。传统的扶贫方式总体呈现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形态,一般以贫困县和贫困村为单位进行扶贫资源配置,没有直接瞄准贫困户主体,但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多样、脱贫需求多元,传统方式无法深入了解个体情况,“大水漫灌”的方式容易造成浪费和低效。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自此中国开启了贫困治理新模式。而“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对于海量信息处理要求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政府精准扶贫提供了高效助力。


大数据应用能够快速、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其致贫原因,提高了准确度和公平性。同时,大数据还能将每个贫困户的家庭人口、经济能力、健康状况和当地资源、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多层次立体化实现贫困户的精准画像,从而有利于建立数字化档案,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制定个性化扶贫政策。利用大数据追踪和预测,及时发现因疾病、教育等致贫、返贫的支出型贫困,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利用大数据跟踪识别不符合贫困要求的或已经脱贫的人口,杜绝扶贫资源浪费。


四是扶智先行,点燃财富创造的薪火。“扶贫先扶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在网络时代,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信息化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信息素养,是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网络扶贫行动计划》部署安排,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可通过组织各类培训机构、企业面向贫困户开发网络技能培训平台,向贫困人口普及互联网知识和培训应用操作技能;组织电商平台、直播平台、应用开发企业、物流企业面向农村电商团队开展网络销售全链条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的生产和销售技能,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协调中小学、教育机构等各方面资源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在贫困地区建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堂,开展宽带卫星联校试点,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卫星和网络以网课、直播等方式免费推送到贫困地区,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推进“科技扶贫在线”为贫困户提供精准科技服务。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3.09亿,较2015年12月增长1.14亿,占网民整体的31.3%。2021年4月,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20)》,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016年年底的79.37%上升到2020年年底的100%,98.35%的中小学已拥有多媒体教室。


五是“数字普惠”,接续数字化发展新空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政府提交的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案卷,脱贫后的发展之门已经敞开,促进均等化数字化发展,普惠式建设数字乡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通信网络和数量最多的网民,大数据为脱贫攻坚和后续的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然而,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6月,城镇地区网络普及率比农村高24.1%,城镇网民规模是农村的2.3倍;非网民中,农村地区占比为56.2%,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设备不足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数字经济的背后,“数字鸿沟”作为新的“城乡差距”,为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被网络边缘化。


针对贫困地区农村老人、儿童、妇女等群体对互联网使用存在障碍和对网络海量信息辨识能力不足的情况,通过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增强对以上群体的信息供给,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中整体中占比较2015年12月增长了7.3%,女性网民比例较2015年12月提高2.7%。同时,国家组织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科技特派员、西部计划志愿者指导贫困地区家庭安全上网,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安全管理,规避网络风险,维护网络秩序。随着数字乡村的建设发展,数字科技助力电子政务服务延伸到了农村,31个省级政府构建三级(省、市、县)政务服务平台,21个地区实现五级(省、市、县、乡、村)覆盖,政务服务“村村通”范围持续扩大,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数字治理模式惠及更多贫困地区人民。


中国在数字减贫方面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坚持党的领导,得益于坚持精准方略,得益于坚持统筹协调,得益于坚持扶贫扶智,得益于普惠共享。中国在数字减贫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拓展了国际反贫困思路,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如何巩固提升数字减贫成果,如何稳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如何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数字中国建设的创新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寻求答案。



原文刊载于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孙宇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谢羚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theory.gmw.cn/2021-06/16/content_34925078.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