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专题新闻»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郑光美院士» 为了先生的嘱托——记郑光美与董寨的二三事

为了先生的嘱托——记郑光美与董寨的二三事

遽然惊闻郑光美先生离世的消息,一开始简直不敢相信,总觉得老先生精神矍铄,身体康健。想到以后再也不能相见,不由得悲从中来。回忆郑先生在董寨的时光,那温和的话语,殷殷的期望,谆谆的教诲……历历如昨。


2002年11月11日,郑先生首次来到董寨的日子,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初识先生,想不到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竟然如此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那时候条件还很艰苦,睡的木板床,吃的大食堂,先生没感到丝毫不适,甘之若饴,并感慨说,比他们年轻时搞调查自带干粮、喝山泉水时好多了。彼时是张正旺老师陪着的,正值孙全辉、徐基良、张晓辉三位博士研究生在董寨做课题研究。



当天,郑先生便带着学生们上山看生境,一边走,一边聊。他说,做我的学生一定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图享受,讲条件,贪名利的一概不要。因为你研究的对象就在山里,如果不深入,根本不会有什么收获。他还说,做老师也一定要爱岗尽责,不管学问多大,资历多深,地位多高,都要上讲台亲自授课。后来听张老师讲,郑先生一直身体力行,每年再忙都要给本科班学生上课,年年如此。


其时恰为董寨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第二年,怎样扛好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和责任,如何做好、做强,一直是困扰董寨管理层的“发展之问”。围绕这个话题,我们在白云林区的院子里,在那棵粗壮的枫杨树下,请教郑先生。郑先生说,通过这几天的观察和了解,董寨过渡区域的特征明显,鸟类多样性丰富,在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同时,要继续加强科研力量,坚持本底资源调查;着力做好白冠长尾雉的生境选择性研究,人工饲养的种源要标记清楚,避免近亲繁殖,同时加大白冠长尾雉的宣传力度;人工招引巢箱鸟类种类须调查清楚,及时清理巢材,研究巢箱高度、方位、巢口深度等因素与入住率的关系。


最为难忘的一件事是老先生返京的前一天下午,从石山口水库做水鸟调查回来后,一定要请我们班子成员及技术人员一起吃饭,说大家基层工作辛苦,长期坚持,确实不易。席间相谈甚欢,兴之所至,郑先生还喝了几小杯白酒。我们私下和张老师说,郑先生心意领了,但毕竟远来是客,这么德高望重的大学者给我们指导工作,怎么好意思让他破费?张老师很郑重地说,郑先生一直是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拂了他的心意,肯定不行,并坚持由他来结账。结果还是遭受了郑先生的一通“埋怨”:“正旺,我连一顿饭都请不起了吗?”张老师只好无奈地接过来郑先生递过来的钱款。置身此情此景,我们都深深地感动了。


先生也有幽默风趣的一面,乘车送站时,他突然说:“正旺,你的产业做得挺大呀,都做到董寨来了。”说的张老师莫名所以。顺着先生手指的方向看去,“正旺汽修厂”赫然入目,大家不禁莞尔,会心一笑。


2007年5月,郑先生百忙之中,参加并主持“董寨珍稀濒危物种论坛”,期间就如何更好开展保护和科研进行了充分的研讨,让我们受益良多。当年正是董寨朱鹮迁地保护关键的起步之年,郑先生指出,缓解珍稀物种濒危状态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其放归自然,并能正常生长繁衍,从而形成稳定的野外种群。董寨为此做了有益的尝试,人工饲养的朱鹮种群达到一定规模后,进行野化训练,然后放归自然界,并做好跟踪和监测,促进其野外种群复壮。



2015年10月,作为董寨专家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郑先生来到现场考察后指出,董寨不仅是鸟类保护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也是教学实习基地,为很多大专院校培养了优秀的科研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对自身专家队伍的培养,争取在七八年的时间里,形成较为完备的本土人才队伍。


郑先生对董寨一直关爱有加,“董寨科普馆”出自其手,国家级层面项目评审为董寨保护发声。正是在郑先生的殷切关怀和指导下,董寨由曾经的“名不见经传”跃升为全国知名鸟类保护区、观鸟胜地、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全国猛禽研究基地、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鸟类种类由233种增加到334种,成为全国重要的朱鹮迁地保护和野外放归地。本土人才队伍也逐渐壮大,形成1个正高、8个副高,30多个中初级职称的良好梯次队伍。



郑先生虽然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对董寨的关爱依然传承着。张正旺、张雁云、徐基良、詹祥江、李建强等专家学者一直对董寨的发展倾注着大量的心血,王代平研究员也把这里作为长期科研基地,正努力工作着。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耄耋以寿终,仁爱布八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