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敬爱的郑先生走了”,得知噩耗后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呆站原地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我想这应该也是郑光美先生所有学生在那一刻的反应。郑先生对我们高瞻远瞩的学术引领和以身作则的人格塑造,成为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1997年郑先生带学生在香山樱桃沟观鸟
1997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张正旺教授攻读动物学硕士学位。令我终生感到荣幸的是,我研究生一年级的“脊椎动物学”和“鸟类学”课程都是由郑先生讲授的。至今仍记得郑先生在生科院六层的实验室,生动有趣地给我们讲授脊椎动物比较解剖的场景,比如用自己的衣袖做教具讲解中胚层的分化。先生的讲解把枯燥的解剖学变得生动起来,不仅给我打下了非常好的动物解剖学基础,也让我领悟到讲好课的艺术,使我日后讲授本科生的“动物生物学”课程时游刃有余。在“鸟类学”课程中,郑先生骑自行车、坐公交车亲自带我们爬香山樱桃沟、去密云水库等地野外识别鸟类。郑先生像亲鸟育雏一般精心地培育我们这些“小雏鸟”,引领我们走入了鸟类学的研究殿堂。如今我已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23年,也像先生那样带领学生认识鸟类,了解鸟类学,先后有雷维蟠、关磊、徐向龙、田珊、高丽君、李文琦、黄一航等同学走进了鸟类学领域,研究鸟类,保护鸟类。传承鸟类学,也是对郑先生谆谆教诲的回报。
2002年,我在职考取郑先生的博士,成为郑先生名下屈指可数的女弟子之一。在博士选题时,我想继续硕士期间的水鸟研究,但郑先生说:“读博士不能影响你给学生上课,得把这两件事都做好。水鸟研究要长期出差,不能兼顾你的工作。我认为城市鸟类更适合你,麻雀是一个城市鸟类的代表,可以从多个层面揭示城市化对鸟类种群的影响机制。”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以麻雀这样一种在大多数人看来不值一提的鸟类物种完成我的博士论文。我顺着先生“多个层面”的思路,设计了城市鸟类种群景观分布格局、城市鸟类种群基因交流、城市鸟类生理应激适应等研究内容并顺利完成研究工作。博士毕业后,郑先生建议我“继续开展鸟类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国内鸟类学领域还比较薄弱”。在先生的指引下,如今我已在鸟类生理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耕耘了十余年,以城市化、气候变化等环境变化为主题,揭示麻雀、短趾百灵等鸟类物种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机制。2017年,我在得知晋升教授职称后第一时间便给郑先生报喜。郑先生说:“我高兴极了!你凭着顽强奋战,永不服输的韧性,终成正果。我培养出了三位女教授,这是我的骄傲。”多年来,我谨记“不能辜负郑先生的教导和引领”,在科学研究中像郑先生教导的那样实事求是,做适合自己的研究,找准方向,勇于拼搏。
郑先生虽已离去,但传授给我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于我的脑海中。我们要像先生那样做人做事。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张淑萍
2023年10月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