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1933年生于山西左权。1940年随母参加八路军129师,1948年在太原前线正式入伍。1952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工农速成中学,1955年保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先后在政教系、经济系、艺术系、艺术与传媒学院任教,杏坛生涯已逾六十载。
他是红色文化创作的捍卫者。他是革命烈士遗孤,自小在部队长大,革命经历和戎马岁月奠定了他的创作追求:用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为革命英雄谱写赞歌。他的创作历程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与夫人黄会林携手,累计发表革命题材文学创作 20 余部,共 300余万字。代表作包括2部重量级电影剧本《梅岭星火》、《彭德怀在西线》;2部产生较大影响的多幕话剧《故都春晓》、《爱的牺牲》;2部重要题材电视作品《陷入绝境以后……》和党史人物纪录长片《窃火者之歌》;3部长篇史诗小说《骄子传》(80万字)、《黑洞·炼狱·流火——母亲三部曲》(30万字)、《红军家族前传》(80万字)。其中,《梅岭星火》在著名学者唐弢和夏衍的充分肯定和悉心指导下问世,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观影人次超过一亿三千万,广受好评;《故都春晓》被中央实验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评剧院同时段公演,轰动全国;《爱的牺牲》两度公演并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获得全国教学图书优秀奖、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骄子传》荣获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奖、北京市优秀图书奖等多项大奖;《黑洞·炼狱·流火——母亲三部曲》获得第九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红军家族前传》被改编为36集电视剧,正紧张拍摄,2019年献礼国庆70周年。他的作品扎根红色文化的丰厚资源,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从土地革命、抗日救亡到解放战争的坎坷道路和光辉历程,对中国革命必然发生、必然胜利的真理进行了理性思辨和艺术演绎,实现了史、诗、思三者的融合,四次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作品四度登上国家最高话剧舞台,三次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得到评论界和广大受众的高度评价。
他是著作等身的作家,更是提携后学的教育家。自1981年起,黄会林陆续培养了150余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他主动担当,以革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对弟子们予以亲切关怀和严格要求,成为学生们心服口服、名符其实的编外导师。2010 年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实践和国际传播工作。他始终关心研究院发展,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日常工作,都倾注了他的思考和关怀。他多次组织读书会、学习会,引导年轻人的理论学习和思想进行,孕育正能量。他始终奉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注重学术和实践的结合。1985年,他与黄会林结合教学改革首推大学生校园戏剧,创办“北国剧社”并担任唯一艺术指导、党支部书记。北国剧社经32年发展,逐渐成为业界公认的高校戏剧“第一举旗手”,影响力延续至今。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绍武从不推脱,勇于承担、敢于教育,以充分的正能量和独特的切身经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赢得学生们尊重。
他是关注国家命运的担当者。绍武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党龄资深、党性纯粹的老党员。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依然关心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多次建言献策。2018年“七一”,他与黄会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举办共和国英模大会并颁授‘共和国勋章’的建议”,得到中央的重要回复。
他是“第三极文化”战略理论的首倡者。进入新世纪,有感于青年一代西方强势文化普遍覆盖,绍武与黄会林反复研讨,得出共同认识:需要彰显文化自信,明确“民族文化坐标系”。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格局,从影响力看,主流大体有三极,如将欧洲、美国文化视为世界文化的两极,具有数千年传统、深厚根基、绵长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亦当为一极,由此提出“第三极文化” 理念,为国家提供了来自北师大的战略级别文化创新理论。
从文学创作到教书育人,再到立足民族、放眼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六十余年的奋斗之路,凝聚着绍武对学校发展的高度使命感、对文化传承的强烈责任心及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无愧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