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承办的大学生AI艺术季·南国(珠海)系列活动之“2024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
与会嘉宾合影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丁文华,珠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邹桦,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方蕾,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小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宁少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肖向荣,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心渊,全国3D技术推广服务与教育培训联盟秘书长刘晓青及100余位专家学者、行业嘉宾与师生代表参加论坛,共同探索艺术科技协同领域下的教育及人才培养发展。
宁少林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作为学校“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致力于推动高水平学科交叉和融合创新、优化学科布局,推进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并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为己任。通过本次系列活动的举办,旨在推动艺术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积极打造南国青年艺术科技学术阵地,探索人工智能与文化艺术融合所创造的美学新形态与未来途径,搭建汇聚南北、港澳的艺术科技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构建湾区AI+艺术的人文生态体系,为实现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刘晓青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催生新型的教育教学和学习革命,加速推进新质生产力。高校作为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切实贯彻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数”谋新、加“数”向实。
论坛专家报告环节,丁文华以《AI大模型技术发展》为题,针对“判断式”至“生成式”大模型的发展进行梳理,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在艺术与科技融合领域的推动作用。他表示,“多模态” 为媒体大模型应用提供基础能力,“慢思考”为大模型发展提供新思路。大模型在艺术创作中具备辅助节目生产、创作静态和动态图片、动画等功能,而大模型发展如今面临算力需求、成本问题和可持续性等挑战,未来发展不仅涉及技术领域,更包含管理和社会层面的考量,针对艺术创作及各行业领域需求下,垂直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未来重点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聚敛场景,明确发展目标,选定合适的技术路线。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周明全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为题,在报告中聚焦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回顾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智能时代的教育方式需要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他以“三个世纪之问”,进一步探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提出面向未来智能和艺术教育的“求真、求善、求美”理念。同时,他通过自身研究和实践经验,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及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更呼吁教育者与技术工作者积极调整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
黄心渊以《技术驱动下的数字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为题,探讨了数字媒体行业在数字化、实时化和智能化三阶段的演变。数字媒体行业关键在于“实时”和“智能”,高等学校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育教学中不断调整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持续更新调整专业结构与学科体系规范,以适应技术的发展需要。他指出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的紧密性,并以众多成果及创作实践展示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他着重强调技术发展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重要性,鼓励师生掌握并在创作中合理运用技术工具,提高创作生产效率与质量,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
肖向荣介绍了大学生AI艺术季活动工作情况,他以自身在承担国家大型活动对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经验为例,指出中国艺术创作中的求新求变的精神深植于民族基因中,创作技术应用上具有自身的特色与亮点。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及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在开展2024大学生AI艺术节活动中,设立多个创作征集单元与系列活动,将AI艺术带进城市文化空间,鼓励新时代的青年激发创造力,打造科技与艺术创新融合的品牌活动。现今,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引擎,更要充分发挥“共创美学”的新质生产力价值,重点关注教育、科技与创新人才的建设培养。
论坛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在珠海校区南国剧场举办的“AIGC艺术科技作品展”。展览作品精选1200余件大学生原创AI艺术作品,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的175余所高校,涵盖AI影视创作、交互艺术等领域,彰显出“AI+艺术”的青年力量,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2月10日。
与会嘉宾参观“AIGC艺术科技作品展”
大学生AI艺术季·南国(珠海)活动以“艺智同构,共创美学”为主题,以“展”“讲”“观”“赛”为主线开展系列活动。积极响应全球人工智能大潮发展趋势,打造AI艺术人才汇聚的交流平台、AI艺术产学研对接的转化平台,鼓励学术思维碰撞,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激励机制;促进产学研高质量交流合作,推动艺术科技领域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将AI艺术成果与科技产业、城市文化发展深度融合,为人文湾区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动力和青春活力。
展览作品互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