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与爱校荣校意识,拓展专业认知并树立远大理想,9月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并开展“大学第一课”研学活动。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副院长甄巍,副书记陈嘉婕,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李嫣,学院办公室主任周蓬勃,青年教师法苏恬,学生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班主任辅导员等老师参加本次活动。
在开课仪式上,肖向荣表示,来到国家博物馆“大学第一课”现场,同学们可以通过京师大学堂匾额,体验感悟百廿师大的初心。艺术与传媒学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肩负着新时代的创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肖向荣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意涵,知道我们从哪里出发,未来到哪里去,理解传统文化深厚的精髓,不断汲取精神养分。
开课仪式后,艺术与传媒学院五位教师和国家博物馆三名专业讲解员在不同展厅讲解经典艺术作品与珍贵文物资源,通过“红色微党课”与“艺术微课堂”的方式,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北京师范大学的悠久历史、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艺术作品中的中华文化力量。
在肖向荣的课堂上,同学们欣赏了《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所陈列的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开国大典的经典绘画作品和珍贵文物,感悟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辉煌历史,让爱党爱国与自豪之情在心中激荡。肖向荣结合自己在国庆七十周年的相关工作经历,向同学们讲述了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胸怀与格局。他表示要用专业知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这既是一项神圣的使命,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甄巍与法苏恬分别为同学们带来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和书法艺术课程,同学们畅游于《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的多幅经典作品之中,了解中国美术和书法艺术的成就及文化历史。甄巍指出,选择国家博物馆作为“开学第一课”,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们体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通过感受和分析真实具体的文艺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与价值观更具生动性。法苏恬提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通过中国古代经典的艺术作品透视文人们的生活经历与精神历程,不论是一段话语,还是一封书信,都能让今天的我们穿越历史长河,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陈嘉婕在《复兴之路》展厅中为同学们讲解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起源与教育初心,从创立京师大学堂肩负“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使命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救国、民族解放、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同学们站在“大学堂”匾额下仿佛回到了那个热血澎湃的年代,感受到“红色师范”传承至今的魅力,更加坚定了新时代北师大学子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努力成长为“四有”好老师的时代责任。
李嫣在《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区,从个体的选择出发,以“信念”为关键词,梳理了师大人在历史长河中留存的人格光辉与理想信念。从建立北师大党组织的李大钊同志,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女党员女高师学生缪伯英;从“三一八”运动的硝烟,到刘和珍君至今难凉的热血,正是因为前人用“以天下为已任”家国情怀塑造出伟大的中国。时间轴移至当代,李嫣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北师大优秀毕业生黄文秀同志的事迹,激励同学们继承北京师范大学的光荣传统,敢于思考、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谱写辉煌的篇章。
艺术与传媒学院走进国家博物馆开展“大学第一课”研学活动,是一次带领新生走到历史与文化现场的有益尝试,有利于激励同学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将个体荣誉与集体荣誉相融合,在先辈们的引领下,在中华文明的力量滋养中,努力成为中国艺术与文化的传承者和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