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至8日,语文独立设科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刘国正、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顾德希、著名作家莫言、苏童等33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及媒体记者参加本次会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出席研讨会并致辞,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主持。
研讨会主会场
刘培俊在致辞中表示,研讨会聚焦语文教育现代化主题,研究语文教育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语言文字和语文教育肩负着新使命新任务,需要处理好语言文字与经济社会发展、语言文化与提升全民素质、语文学科与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与语言文化素养、语文读本与语言规范标准、语文教学与语言智能技术、语文开放与扎根中国大地等若干重要关系,让语言文字育人要素价值见人见事见成效。他表示,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语文学科的发展,服务好语文教育现代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刘培俊
莫景祺在致辞中指出,研讨会对于推动落实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语文独立设科的120年,也是不断继承经验和创新探索的120年,涌现出诸多成就卓著的语文教育专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在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研究如何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统筹考虑如何通过语文学习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 莫景祺
康震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师范大学是语文独立设科的全程见证者与重要建设者,语文独立设科120年来,一代代师大人身体力行、矢志不渝,为语文学科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贡献力量。北师大在语文教育教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语文教育承担国家任务的重要阵地,承担建设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任务,承担领衔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秘书处工作。他希望北师大文学院借语文独立设科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之契机,携手全国师范院校同仁,汇聚多方思想和智慧,有力推动新时代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主持会议开幕式
第一单元 主旨报告
本单元由于漪、刘国正、顾明远、王宁、温儒敏、顾德希、莫言7位专家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王立军
于漪认为本次研讨会,就“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深入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主题开展高水平学术研讨,很有价值和意义。她指出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现代化应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面向全体学生,彰显教育的公平公正和人民属性,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现代化,应借鉴世界各国语文教育的有益经验,在“化”字上下功夫,丰富充实自己,说中国语文教育自己的话,坚定地走中国语文教育自己的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为强教强国做贡献。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于漪
刘国正回忆了追随叶圣陶先生编写教材的经历。他说从叶圣陶先生身上学到很多,首先是语言的锤炼和运用,叶老主张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要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用真正的白话、真正的口语来写。他强调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历经百廿年求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为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语文教育,必须守正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我们要尊重传统,科学地进行分析研究,吸取其中一切积极因素,作为发展当今语文教育的源泉与滋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 刘国正
顾明远指出语文设科对中国教育的普及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他认为120年来语文学科经过了许多变迁,但语文的根基没有变;语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职能没有变;以文带教的教学方式没有变。他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加强阅读,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去体验体会。语文教学需将时代背景讲清楚,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他还特别指出语文教师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使他们成为具有国家情怀的、有政治本领的时代新人。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顾明远
王宁指出语文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交流能力、书写能力、辩论能力等等。她针对语文教育现状,从语文课程的继承和发展角度,提出要重拾语文教育的威望,要把人的素质的评价作为每个人心目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准,这个就是素养,是全民的素养。人的素养的高低,都可依照语文教学的效果。她还特别指出语文的理性,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是通过汉语自己的语言中介,在文化上总结出来的。所以要挖掘中国语言文字里特有的规律,发挥语文教育的文化认同功能,致力于追求科学的语文教育,使语言学、文学、文章学等学科为语文教学提供专业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王宁
温儒敏认为学语文,最重要的就是为普通的国民,为绝大多数学生日后的谋生和发展兜底。所谓兜底,就是重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社会性,重新强调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民主、关注民生。语文老师要脚踏实地回归生活,回归现实,为大多数普通的国民谋生和发展考虑。要改变那种一切都瞄准高考的观念,切实从平时的考试抓起,要懂得平衡,既要高考,又要中考。他还指出,语文教育改革应当是渐进的、积累的,贯彻新课标,使用新教材,要守正创新,要总结前人所积累的好的经验,稳步地推进改革。
北京大学教授 温儒敏
顾德希结合自己的从教经验,对张志公先生提出的“精要、好懂、管用”的观点进行条分缕析,这“六字箴言”一个是针对知识所得,意即不要追求知识系统化,要少而精,然后“好懂”,易于学生接受,这六个字也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观。对语文教师而言,这六个字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它既是对语文学科知识的要求,也包含着对语文学科主体内容的思考。语文知识很重要,贵在少而精,贵在学生获益大,贵在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好。他提出“精要、好懂、管用”观点对语文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顾德希
莫言根据自身文学创作经验,认为写作是语文教育与实践的重要步骤,一个好的作家需要掌握语言并锤炼语言。虽然许多人将语文教育视为简单的技能培养,但实际上它极为复杂且深刻,涵盖了从基础的读写识字到高级的文学创作等多个层面。他重点指出了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教育始终也在强调语文的基本要素,那就是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用生动、准确、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来表述要描写的事物,从而传达心中的感情。作家看起来是在写故事、写人物,但是这一切都要通过语言,一切都是在学习语言、锤炼语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莫言
第二单元 主题发言
本单元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明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董蓓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过常宝,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7位专家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煜晖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煜晖
李宇明主张要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出发开展教育,将个人语文生活逐步提升到社会语文生活。过好语文生活有三个基本要求:即能够“好好说话”,写出得体文章;具有处理好自己语文事务的能力;对古今中外的语文事象能够给出正确判断。这也是语文教育要完成的三大任务。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李宇明
顾之川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从传统向近现代的嬗变,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在语文教育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语文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守住语文的根与魂,要让学生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书端方平正的中国字,读文采飞扬的中国书,写挥洒自如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顾之川
李明新提出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要聚焦人的现代化。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三个重要指标。教学观念现代化的关键是主体观的确立,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教学方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主体性的发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关键是目中有人,一切手段是为人的语文学习服务。
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李明新
黄伟指出,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内涵,推动了新式教材的编写,是中国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起点。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内涵是让人会用语文、善用语文的公民教育,是普惠的、大众的、实用的教育,是追求科学、民主、自由精神的教育,是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的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黄伟
董蓓菲从课程文件、教材、教学三个层面系统解读语文课程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将语文课程文化研究置于世界母语课程发展的语境中,系统阐述了文化全球化带来的认同危机及国家层面的目标蓝图,明晰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和中小学生文化学习的心理规律,提出了语文课程文化的内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董蓓菲
过常宝强调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只有回到经典才能找到合理性,找到价值的源头。因此,语文教育要回归经典。经典具有绝对价值,是思想观念的源泉;经典具有建构价值,是文化构成和绵延的动脉;经典具有示范价值,是人格养成的阶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过常宝
苏童认为,修辞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艺术形式。修辞在文学中的作用表现在其对语言的精准使用和诗意表达的延续上。修辞既是作家表达个人经验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学作品形成独特审美风格的关键所在。
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苏童
第三单元 主题发言
本单元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编审于殿利,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向东,扬州大学教授徐林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天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波,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靳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连中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8位专家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宁宁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宁宁
于殿利强调语文教育应以阅读为中心设计课程,阅读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更是理解自然、社会和自我的途径。他指出应平衡阅读结构,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上,增加科学阅读和艺术阅读的比重,以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创造力。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编审 于殿利
胡向东深入探讨了中国语文考试的百年演变和特征,他指出语文考试不仅是评价手段,更是立德树人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考试应坚持走科学化道路,摆脱陈规桎梏,推动考试服务于教学和社会发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语文考试体系。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胡向东
徐林祥回顾了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历程,提出语文教育史研究在资料收集、整理和著作编写方面的重要性,在总结当前已取得的丰富经验成果的同时,提出研究存在侧重现代而忽略古代、侧重描述而忽略名家名著研究等问题,强调中国语文教育应走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
扬州大学教授 徐林祥
张天伟探讨了语文现代化与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关系。他指出语文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基础,语文教育不仅是增强个人语言能力的核心,更是提升国家语言战略服务能力的关键。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张天伟
张立波强调,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进程中,“传统”与“当代”的辩证关系始终是贯穿的核心议题。从“国文”“国语”到“语文”的演变,不仅是学科名称的改变,更是语文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重大教育转型。语文教育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也是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立波
靳彤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历史进行回顾,认为对语文方法性知识的探求始终贯穿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中。她提出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应立足课程的基本定位,拓展跨学科学习交流,积极筛选、自主研发有效的语文方法性知识,为建设中国语文自主知识体系和独立的语文学科作出贡献。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靳彤
连中国强调,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实现个体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他指出当前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只顾匆忙应对考核,却忽视了学生生命觉醒与自我认知,这可能导致学生内心的和润与丰富被毁弃。他通过实际案例,提出教育应打开学生视野,激发兴趣,点燃梦想,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成长。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 连中国
张柠强调,创意写作不仅是语言文字应用的高级阶段,也是人脑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当前教师需重视对学生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摒弃程式化,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母语的创造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柠
第四单元 主题发言
本单元由浙江大学教授刘正伟,人民教育出版社副董事长、研究员郭戈,西南大学教授魏小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东升,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晓霞,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正高级语文特级教师何杰6位专家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燕玲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燕玲
刘正伟从历史、理论和现实需求出发,探讨了语文课程的本质与发展。语文课程自独立设科以来,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其核心在于服务社会需求,培养公民素质。语文学科始终保持着开放与变革的特性,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
浙江大学教授 刘正伟
郭戈围绕“语文”一词的起源及其课程化进程展开了详细的历史考证,提出语文学科的名称与教材发展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构建的重要一环。他明确指出,“语文”一词作为课程名称的确立始于1949年的酝酿,并在1950年正式被写入官方文件,从而取代“国语”“国文”成为新中国语文学科的统一命名。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董事长、研究员 郭戈
魏小娜对语文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多维视角进行探讨,强调从国家和民族立场出发,更新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她提出语文教育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创新语文教育内容。
西南大学教授 魏小娜
张东升探讨了以GAI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深度学习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他提出,人工智能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人机协作实现认知结构的有效建构,能优化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促成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张东升
赵晓霞回顾了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历史背景和百年探索,分析了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方法与模式、内容和实践。她指出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发展根植于近现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背景,其内核是通过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系,实现语文教育的大众化、实用化和个性化目标。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赵晓霞
何杰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但它不能取代人类的感性、创造性与价值观培养。语文教育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与文化著作,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复杂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初心,也是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正高级语文特级教师 何杰
第五单元 主题发言
本单元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张钧、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苏尚锋、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王德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银新5位专家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易进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易进
王荣生提出语文课程建设应该基于目标一贯、语篇依存、广深延展三大特性。这不仅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独特学科特点,还为语文教育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王荣生
张钧指出教科书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载体,其文本特性已超越普通文本,需构建针对性解释理论。教科书解释的关键在于教师主体,其语文教材解释能力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质量,应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动态建构文本解释能力。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张钧
苏尚锋指出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教师研究主要围绕其职业特质、群体构成、专业能力和教育观念展开,并逐渐形成具有学术特色的研究领域。语文教师不仅是现代语文教育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实践的重要推动者,其专业素养与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语文教育的质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苏尚锋
王德领在报告中强调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并指出语文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他通过回顾清末民初的语文教育历史,分析最早的课程方案,揭示清末民初的中小学生语文素养问题。他提到,语文教育现代化进程缓慢,存在诸多争议,还讨论了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之间的断裂,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等。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王德领
孙银新通过对国文和国语在概念、教学内容、方法和历史发展的详细比较,揭示了语文教学演变中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特点。国文教学以古典文学为核心,强调文言文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注重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而国语教学则突出白话文的实用性,并将注音字母、拼音教学纳入课程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孙银新
第六单元 新书发布
研讨会还专门举行了新书发布仪式。高等教育出版社主任蒋文博主持发布仪式,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龙杰发布新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阅读与继续教育事业部编审 蒋文博
龙杰介绍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资料(1902-1999)”丛书样书发布的背景,该丛书有专集10卷、合集15卷、选集10卷,共35卷,共计1500余万字。本丛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翔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按照三个原则整理:第一点是按照全面、系统的原则,全方位收集整理资料;第二点是按照主题需要、时间顺序的原则,分层整理资料;第三点是按照服务现实、启智未来的原则,深入研究资料。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严谨的学理支撑,二是坚实的资料基础,三是突出的现实作用。在语文独立社科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举行本丛书发布仪式,这既是对为120年语文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贤们的最好纪念,也是对未来语文教育的最好祝愿。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龙杰
新书发布仪式现场
闭幕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任翔
任翔做闭幕式小结。她表示语文独立设科120年,也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现代化走过了风雨兼程的120年。120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绩,突出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二是产生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语文教育家,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语文教育理论资源。三是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的宗旨、任务和目的。
她指出语文教育出现繁荣景象,但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基础理论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坚实根基,因此要加强语文教育基础理论建设,为推动语文教育现代化提供丰沃的土壤。面对2035年语文教育现代化愿景,根据专家的发言意见与建议,她提出新时代深入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深入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要放置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考虑,认清教育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人才现代化与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关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创新、人工智能与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关系等。 第二,深入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语文教育观念要现代化。具体包括大中小学语文教育一体化问题,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之间衔接问题,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之间的继承发展问题等。 第三,深入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语文教育制度要现代化。具体包括语文课程制度现代化、语文教材制度现代化、语文教师制度现代化、语文教学制度现代化、语文评价制度现代化等。 第四,深入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语文教育方法要现代化。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人工智能与语文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听说读写方式的现代化等。 她提出要解决以上问题,语文教育管理者、工作者、研究者、学习者,以及相关学科要共同努力,协同攻关。北京师范大学作为语文教育的滥觞之地,将携手全国各师范院校、基础教育研究部门协力解决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疑难问题、热点问题,以更好地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建设,更高质量地发展语文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