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综合新闻» 北师大教授余华长篇小说《兄弟》获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

北师大教授余华长篇小说《兄弟》获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

北京时间9月17日凌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余华凭借长篇小说《兄弟》摘得第20届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颁奖典礼于莫斯科举行。余华以视频的形式参加典礼,并在获奖感言中向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致以敬意。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由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设立于2003年,它以列夫·托尔斯泰出生、居住了一生的庄园(Yasnaya Polyana)命名,授予俄罗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2015年,“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增设了一个新的奖项,表彰被译成俄语的最佳外语作品。这一外语书奖项以往的获奖者包括朱利安·巴恩斯、露丝·奥泽基、奥尔罕·帕慕克、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阿莫司·奥兹。余华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作家。


据悉,余华将获得“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的小雕像以及税前120万卢布的奖金。这一奖项同时表彰将获奖作品翻译成俄语的译者,译者也将获得经济奖励。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主席、列夫·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表示,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余华的《兄弟》极具艺术价值,展现了中国之国民精神。“一个时代的全貌——其明亮的色彩和难以忘怀的画面全部在读者面前重现……”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认为《兄弟》将喜剧与悲剧、怪诞与深刻动人的生活真相、民族色彩与普世意义艺术地结合在一起。他说:“审委员会相信,《兄弟》是一部极其重要的现代世界文学作品,因为它充满了对人民的爱,充满了人文主义,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这在今天尤为重要。”


余华出生于1960年4月3日,浙江嘉兴人,1983年开始创作,1988年,余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学习深造。2019年,余华与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再续前缘,正式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余华的小说兼备深度与广度,被翻译为40多种语言出版,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读者。


《兄弟》首次出版于2005年,小说讲述的是江南小镇一对性格迥异的重组家庭的兄弟的命运,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跨至21世纪初,以波澜壮阔的叙述将剧烈变化的两个时代浓缩于笔下,折射出中国近四十余年的历史。这部着力于“大时代”、“大部头”的作品是余华对其创作版图一次激进的拓展,也在国内带来了不少的质疑声。《兄弟》自面世以来就受到两极分化的评价,对于小说带来的争议,余华曾在访谈中多次表示,《兄弟》一直是他最满意的作品。2008年,《兄弟》获得法国“首届《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今年7月,《兄弟》再次推出新版,9月,余华又凭借《兄弟》获得俄罗斯权威文学奖项。如今距离初版整整过去了17年,已经接近《兄弟》中一个时代的长度。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评委肯定了《兄弟》的艺术价值,并认为《兄弟》反映了中国的国民精神。这一评价高度契合了余华对《兄弟》的“社会小说”的定位。



《兄弟》初版、2022年新版、俄文版


在获奖视频中,余华向评委会和译者邓月娘表示谢意,并隔空致敬了列夫·托尔斯泰。余华感慨地谈到2007年9月造访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经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是托尔斯泰的故居,现为俄罗斯的国立博物馆,如今人们所熟知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大部分内容就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书房中写成。余华称,当年他站在枝繁叶茂的树林中,看到阳光让颜色流溢在叶子上,既没有墓碑,也没有墓志铭,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墓地只是宁静地在草地隆起一小片长方形。余华说,“列夫托尔斯泰经历了朴素和震撼人心的一生,他长眠的墓地也是同样的朴素与震撼人心。”


当时余华在墓前站立良久,不禁回忆起了1977年第一次见到托尔斯泰著作的场景。当时的人们正处于阅读的饥渴与狂热之中,书店的名著供不应求。许多人连夜在书店门口排队等候发放书票。清晨打开门时,店员告知只有50张书票,这意味着排在后面的人不能得到书票购书,他们只好失落地离去。唯有十多个没有书票的人仍然站在书店外,就等着熟人从书店走出来后,羡慕地抚摸他们手中的新书。余华也在其中之列。“我认识的一个人买了《安娜·卡列尼娜》,他检查了我的手是干净的后,同意让我双手把书捧上一会儿,之后他慷慨地翻开书页,让我的鼻子凑上去闻了闻新鲜油墨的气味。”余华谈到,这是四十五年前的画面,如今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种类繁多,已经不知道买什么了,“现在中国到处可以看到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有一百多个版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