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观点]张志勇: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一种教育新生态

[观点]张志勇: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一种教育新生态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字。简单地说,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我们现在倡导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也是在构建一种教育新生态。


讲到生态,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自然、绿色、多样、和谐、自由等。那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不是一种和谐的样态呢?教育的各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相互关系是否理想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育人新生态、新格局?我们今天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教育系统深思的问题。我认为,一个好的教育生态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是教育理念一致。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今天我们的教育能否回归初心和使命,学校家庭社会能否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第一还是升学第一?回答这个问题是非常考验教育者良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反思,如果我们将应试和升学作为最重要的育人任务,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教育思想凝聚共识,教育理念达成一致,这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前提。


二是校家社功能互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是否多样协同,也是考验教育生态的一个重大问题。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学科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实践教育,三者应有各自不同的明确定位。但是,当前家庭教育出现了学校化倾向,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和应试教育的工具,这是当下教育生态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社会教育也不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外化,学生的校外教育生活不应被学科补习班、培训班占据。所以,今天要重建校家社协同育人关系,这种协同首先是各安其位、各扬其长,形成教育功能协同,不然就不是在协同育人,而是在协同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是教育环境同构。如何建立协同育人的大环境?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比如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在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功能和价值都应是正向的,始终是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的校家社服务学习活动值得赞赏。学校发现,不少家长下班回家后都喜欢埋头玩手机、看电视,严重挤压了亲子陪伴的时间,影响健康的亲子关系。于是学校发起一个倡议,呼吁父母放下手机,陪伴孩子一起读书、做游戏、运动或劳动。这项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教育环境的同构。


四是注重和谐发展。校家社需要真正支持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认识到“五育并举”是要让孩子在这五个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和成熟,这种内在的、和谐的、全面的教育生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和内在规律,这个结构一旦遭到破坏,不但危及学生全面的、健康的、有个性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科学习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之所以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育人实践中出现了弱化德育、远离美育和体育、不做劳动教育的情况。这样的教育现状是不可能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不要以为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考试升学上,孩子是获益最大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证明,“五育”的每个方面都有整体育人的功能。比如体育不仅具备强身健体的本体功能,同时也是人格教育、意志品格教育的重要课程,还可以有效提高人的大脑的认知效率。很多教育实践也证明,培养学生的艺术或体育兴趣,不但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反而会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五是尊重规律因材施教。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和自身兴趣出发,另一方面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尊重规律、敬畏科学。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地方在教育教学中不尊重科学规律,比如进行科学教育时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这就是违背科学教育的规律。一位资深的化学老师曾经和我说,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化学,因为课堂上老师讲知识多、学生做题多,而让学生动手实验、动口讨论、动脑思考的机会太少。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同样如此,只有尊重规律、因材施教、依靠科学的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好的育人效果,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原文刊发于《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26日第3版。作者张志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11/26/content_632003.htm?div=-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