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前提,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特色优势,多措并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学校强化政治担当,坚持系统思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统筹推进。
加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优势,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和议事规则,定期研究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议题,听取有关责任部门工作汇报,直接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学校党委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实施办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设立专门条目,提出具体举措,强化制度约束。
压实二级单位党组织主体责任。实现院(系)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兼任统战委员全覆盖,制定工作责任清单,发放重点任务备忘录,明确各单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体职责;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校内巡视指标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构建常态化学习教育体系。将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学校教育培训总体安排,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每年举办院(系)党组织书记、部门管理人员“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专题培训班,组织院(系)副书记例会、“专职辅导员半月谈”工作沙龙,促进专职工作力量不断提高政策把握和落实能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举办“同舟”系列大讲堂,在全校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开设专门课程,提升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做好民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培养全过程
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把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作为核心任务,努力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师范生培养方案。发扬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最早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的优良传统,以培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大国良师为己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办好教师教育的重要方面,融入师范生思政必修课程,嵌入教材选择、备课授课、教学质量评估等各个环节。开设专门社会实践必修课并设置学分,组织师范生赴脱贫县和中西部边境县开展支教,引导广大师范生在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不断增强“师范报国”的信心决心。
打造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名师金课”。依托“双一流”高校建设基础和历史学科深厚积淀,集合10余位专家名师组建教研团队,联合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课程,从比较视野、古今维度、时代要求等多重角度分专题授课,讲深讲透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教育学生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课程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青海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同步开课,获得“三校四地”学生一致好评,相关成果荣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发挥“实践课堂”的重要育人作用。注重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协同育人,设立专题社会考察项目,每年暑期组织学生代表赴新疆和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等地区开展特色教育实践,深入学校、工厂、社区、村落,亲身感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的火热图景;邀请来自考古、历史、地理、生命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知名学者,随队开设“行走的大师课”,在考古现场、生产一线、山间田野,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搭建“师大青年看”、“青春微宣讲”等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分享课堂所学、实践所悟,展示自已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主题的深刻理解,引导更多青年学生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营造各民族学生交流融合的校园文化。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举办各民族学生广泛参与的“石榴花开”趣味素质拓展活动,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入学见面会、中秋茶话会、返乡社会实践思想交流会,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积极营造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氛围。加强对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和就业指导。打造少数民族骨干学生“朋辈辅导员”队伍,召开“朋辈引领”主题经验分享会、教育实习交流会,用身边可知可感的人物、案例,讲好各民族学生励学成才、团结奋进的生动故事。
整合优势资源助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落地见效
聚焦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努力将高校智力密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中心大局的实际效能。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建立统战和科研管理部门牵头协调、优势学科资源共享、重点项目集中攻关的理论研究体系,在学校主办的核心期刊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栏,在“国家高端智库”平台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专项课题,支持专家教授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民俗、民族教育等不同视阈加强理论探索,近五年发表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学校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入选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设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聚焦中华民族史开展深入研究,发表《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等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丛书”,持续发布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前沿性学术成果。
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积极推进语言文字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成功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自2021年起,持续承办全国范围内教育领域全学段、关键群体全覆盖的语言文字工作能力培训,深入宣传贯彻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解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结合教学需要培训实操技能,帮助当地教师特别是校(园)长,提升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启航计划”,引导和鼓励优秀毕业生到中西部、到基层、到基础教育一线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源源不断输送振兴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联合高等师范院校基础教育工作研究会理事单位,牵头打造“强师在线”公益平台,提供在线课程培训和研修资源,对全国832个脱贫县、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中小学教师免费开放,助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围绕民族工作大局建言献策。面向全国20余所高校开展“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情况”专题调研,科学研判高校学生群体思想现状并提出政策建议,形成高质量成果被教育部等部门采纳。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读书群提供120期学习资料,选派专家学者担任“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等专题导读,帮助委员从学理上深化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解。统筹学校历史学、文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优势学科资源,围绕民族工作领域重点热点问题出谋划策,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积极献计出力。
原文发表于《中国统一战线》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