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特聘教授,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7月20日在CGTN发表文章,赞许了中国过去几年中在减少碳足迹、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绿色转型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强调了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呼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过去几年,中国通过减少碳足迹、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绿色转型等,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最近的一份报告,到 2023 年和 2024 年,中国将占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近 55%,成为全球领先者,进一步巩固作为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 报告还指出,到明年,除50%的太阳能光伏项目外,中国还将负责全球新增海上风电项目的近70%以及超过60%的陆上风电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概念作为新兴概念,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如果生态文明能够扩大其影响力并首先影响亚洲,那将是切实可行的,因为该地区具有克服气候风险管理挑战的巨大潜力。亚洲许多地区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到2030年该地区每年须投资1.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维持增长、消除贫困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此外,到 2050 年,由于高温和湿度增加而引发的工作时长被迫减少将使亚洲面临高达 4.7 万亿美元的 GDP 损失,这占到了全球 GDP 负面影响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
各国必须共同努力,协调力量,共同实现环境和发展目标。 这在应对气候变化、跨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和海洋可持续性问题上尤为重要。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从2011 年至今已与 36 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 41 项气候变化合作协议,提供了约 12 亿元人民币(约合1.66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建立指导原则、立法、推行金融和银行激励措施以及机构改革等举措来促进这一目标。中国在绿色技术方面的进步也惠及了全球其他地区。
私营机构也应参与环保技术的开发。 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机制现在在企业排名和贷款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中国企业已成为电动汽车(EV)公司等尖端绿色产业的领导者,就连一些位于小城市的企业也不例外。 这些企业创造了数百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创造了经济效益,推动了社会繁荣,为全球环境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下是中国公司如何与外国合作伙伴合作引进绿色技术的一些最新例子。几天前,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公布了在巴西建设生产基地的计划,这一项目耗资约30亿雷亚尔(约合6.2017亿美元)。 该综合体将由三个工厂组成,可创造 5,000 多个新的就业岗位。 该工厂不仅生产电动汽车,还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今年早些时候,比亚迪与乌兹别克斯坦汽车制造商UzAuto合作,向中亚地区推出最新的电动汽车。除此之外,在非洲,中国为实现环境目标在许多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 中国在肯尼亚建设了东非和中非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加里萨太阳能发电厂,其发电量为 50 兆瓦,占总发电量的 2% 以上。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了包括冰川和海洋在内的数十亿人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以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脉为例,预计到2030年,冰川质量将减少10%至25%,到2050年,某些次区域的冰川质量将减少20%至40%。据某国际研究小组认定,自1960年代以来,中亚天山地区的冰川已减少近3,0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5.4十亿吨的冰。作者估计,到 2050 年,约一半的天山冰川可能会耗尽。
实现生态文明目标,关乎全人类福祉和地球生态环境。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这些目标,世界主要大国的合作和伙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全球对安全健康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人类进入后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人类借由工业革命获得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必要工具。然而,新生态文明要求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河流、湖泊、森林、山川、湿地、草原、农田的清洁。 我们大家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共同努力。
英文原文发表于中国国际电视台 (CGTN),本文由北师大一带一路学院康宁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