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是新时代对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新时代区域教育的整体转型
新时代区域教育整体转型面临三大时代背景: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新时代的区域基础教育变革必须加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主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第三、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人类工业化进程经过300年的演变,经历了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目前正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智能化阶段,这一革命浪潮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育合格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基础教育必须从发展理念、结构体系、价值观、教育生态、改革路径等方面实现整体转型发展。
1、基础教育发展理念的整体转型
一是发展阶段的整体转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从整体上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实现了“学有所教”的教育公平目标。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追求“上好学”新阶段,“学有优教”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新时代的教育公平,要致力于培养参与共同富裕社会建设、分享共同富裕社会成果的生命主体。这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整个基础教育要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迈进。
二是教育公平观的整体转型。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公共政策更多地聚焦教育机会的公平,着力解决儿童“有学上”的问题,新时代我国教育公平的着力点将转向儿童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质量的公平,通过实施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在为每个儿童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的同时,致力于让每个儿童接受适合的教育。
2、基础教育体系的整体转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中强调,把教育当作公共社会事业和共同利益,就意味着在地方、国家和全球各层面,教育治理模式必须具有包容性和参与性。
长期以来,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效率优先的教育公共政策:强调分层办学,有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强调普职分流,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强调分群办学,有特殊教育、普通教育。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必须加快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学校教育体系,在统一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追求不同儿童的共同发展、普职教育的融合发展、所有儿童的差异发展、每个儿童的卓越发展。
3、基础教育价值观的整体转型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升学考试运转的。新时代的教育价值观要从服务考试升学的单一目标向全面育人的多元目标转变,坚持知识教育和素养教育相统一,教育的个人本位和国家使命相统一,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相统一。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必须守住身体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向上三条教育底线,将个人命运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
4、基础教育生态的整体转型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教育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生存状态。教育生态是以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为内在驱动的教育目标系统、教育运行系统、教育保障系统、教育评价系统的运行机理及其状态。今天我们强调教育生态的整体转型,或者说教育生态的修复,最根本的就是要克服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视化,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制度环境。
简言之,坚持发展规则的转型,学校教育的运行要有约束条件,必须依法依规办学;坚持发展动力的转型,学校教育要从依靠“时间+汗水”,转向尊重教育规律,依靠教育科学;坚持育人方式的转型,学校教育要从传统的讲练模式,转向知行合一,重视学科实践。
二、新时代区域教育整体转型的方法论
区域基础教育整体转型是一种系统的制度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六个坚持”,为区域基础教育的整体转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区域基础教育整体转型要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在此基础上,区域基础教育整体改革要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区域教育改革中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区域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在教育改革的多元利益格局中寻求目标共识。没有目标共识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推进的。为了降低寻找改革共识的难度,可在终极改革目标达成中作出过渡性改革制度安排,也就是按照“次优制度”理论,寻找教育改革的“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意大利学者帕累托提出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理想理论,强调的是一群人在既定的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所有人的利益不受到损害,但是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改革的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的最优理论。
以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为例,在教师工资没有增量的情况下,把教师现有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重新分配,阻力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在调整现有利益格局时,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改革是很难推进的。因此,必须在保障中小学教师现有收入水平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通过注入增量工资,结合存量工资,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这就是区域教育改革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2、区域教育改革中激励与约束的关系
区域基础教育整体改革需要一套激励机制,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也需要一套约束机制,以制约人的机会主义。从当下来看,各地为达成目标推出了不少举措,如围绕考试升学成绩出台了表彰、奖励、职务晋升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但是激励不能没有约束。进言之,我们要追求教育的目的正义和手段正义的统一,即追求升学考试成绩的时候,不能违背教育法规、教育规律,不能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破坏教育生态,更不能让教育陷入功利主义和短视化的陷阱之中。
3、区域教育改革中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这里的集权和分权是指政府内部的教育权力配置,特别是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地方与教育机构之间以及教育机构内部之间,其核心问题是集权与分权之间的教育权力的平衡。处理好区域教育改革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有三个路径:一是在区域教育纵向治理上进一步放权;二是在区域教育横向治理上进一步分权;三是在政府、部门、学校教育治理上进一步合作共治。
4、区域教育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政府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保护教育免受商业化的影响,制止市场进一步阻碍教育作为一项人权的实现。教育必须服务于所有人的公共利益,区域教育整体改革必须妥善处理教育公共服务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是在教育公共事业中要继续坚持和强化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如通过为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提供教师编制,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二是要正确处理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中的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的关系。近年来,各地都在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强调政府在义务教育供给中的主导地位。
三是在基础教育中不能滥用市场供给制度,如有的地方在民办学校招生方面,违背或者偏离了政府公共教育的属性,允许民办学校可以在全域范围内配置生源,这是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的滥用。
四是要完善政府公共教育服务购买体系,发挥市场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的积极效能。
5、区域教育改革中政府与法治的关系
区域教育的公共服务、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积极政府”建立推动发展的保障体系和科学发展等有效机制。然而,政府是由人组成的,人都有激励和约束问题。历史经验表明,最好的制度是法治。法治是一套以效率和公正为目标的社会规则,它既约束教育者,也约束政府管理者,是双向约束。要依法约束各级政府、部门、机构的教育权力,要减少对学校的过度干预,要尽量避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违规追求升学率的片面政绩冲动给教育带来的各种危害。
三、新时代区域教育整体转型的战略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基础教育的国家使命,是区域教育整体转型的根本逻辑、根本任务和根本遵循。
1、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教育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必须承认,我国区域教育、城乡教育、校际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差异依然较大。
新时代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在教育资源的第一次分配上,强调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在教育资源的二次分配上,坚持对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化。总之,新时代的教育公平,要从机会公平、条件公平转向实质公平,也就是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转型。
2、实施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和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人类教育正在发生深刻转型,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正在让位于德性、情感和创造的教育,让位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学校教育目标的整体转型,对落实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3、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教育是一个发生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群之间的关系性过程。新时代区域教育有赖于新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生态环境的全面支撑。
一是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坚持理念同构,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二是家庭、学校、社会在其功能上必须坚持各安其位,发挥各自在生活教育、学科教育、实践教育上的优势,实现教育功能上的互补。三是家庭、学校、社会在习惯养成、道德教育、亲子阅读、课前准备、教育活动上必须相互协作。
4、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如果说教育信息化是一种教育技术思维,那么教育数字化则是一种教育形态思维,要从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的数字化,向教育整体的数字化转型,追求和建构数字社会的新教育。在数字化时代,教育的课程样态和存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虚拟化、数字化、场景化、交互化课程时代即将到来;教育的时空正在从单一的学校场景向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网络空间开放;人类的教育方式正在从师生互动向教师、学生、机器互动转变。
5、深入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政绩观的转变,仍然是教育评价改革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务。只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教育政绩观转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整个教育评价改革才能真正深入推进、成功推进。
6、加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加快推进并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释放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活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一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二是进一步深化“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三是落实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四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原文发表在《中国基础教育》,作者张志勇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IBEXVBRqWw4yfdrPz9a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