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赴牛津大学参加文学与戏剧创作对话活动。这是莫言于2019年被授予牛津大学荣誉院士之后首次重返牛津。此次活动由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承办。
活动伊始,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院长马尔科姆·埃文斯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莫言对世界文学的贡献。随后,莫言与来自牛津大学英文系的文学评论家巴特·范·埃斯教授展开对话,探讨了莫言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变,并深入揭示了莫言的创作历程和作品主题的丰富性。
在对话中,范·埃斯首先表达了对莫言作品的钦佩,尤其是1986年一经问世便大获成功的《红高粱》。范·埃斯称赞了莫言作品中感官的沉浸感,并指出葛浩文的英文译本如何有效地使用了“红色”“高粱”和“酒”等词语来唤起生动的意象。莫言表示,他刻意使用感官细节来创造一种发自内心的阅读体验,是受到印象派绘画(尤其是莫奈)的视觉冲击的启发。
范·埃斯为观众朗读了一段《红高粱》节选,展示了莫言魔幻的写作风格。节选中描述了秋天风景的变化,记忆和幻想的元素交织其中。莫言解释说,他利用色彩与感官的细节去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世界,这反映了他童年的记忆和对印象派艺术的体会。
随后,话题转移到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经历过多次轮回。莫言解释了他如何借助这种结构去探索人类和动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当代现实与历史记忆融合在一起。他谈到了西方作家对他的影响,其中包括塞万提斯、福克纳和海明威等。同时,莫言还讨论了中国作家如何通过阅读西方的文学译本来加深对全球文学传统的理解。
“能够与莫言教授对话,我感到非常愉悦和荣幸。我希望观众能够更多地了解他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变,这一转变始于1980年代初的实验戏剧,比我想象中要早得多。了解他如何受到印象派视觉艺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影响也让人兴趣盎然。作为一名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听到他对这位英国民族剧作家的热爱和欣赏是一种享受。很显然,莫言教授的创作动力旺盛得一如既往,他计划创作一部歌剧,以及许多其他作品。对牛津大学的师生而言,能从一位世界级的重要作家身上学到这么多,是非常幸运的。”巴特·范·埃斯说。
当被问及向剧作家转型的经历时,莫言透露,他成为剧作家的梦想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他曾受到村里的一个小剧场的影响。莫言认为,舞台剧创作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导演和演员的合作会给剧本带来巨大的变化。目前正在中国巡演的话剧《鳄鱼》恰恰体现了他对新形式和新主题的不断探索。
“从小说家到剧作家,莫言展现了使人们沉浸于普通人真实日常生活中的高超技艺,他的作品中有着令人着迷的自然和人性。从悔其少作到享誉剧场,他无疑已经成为一名成功的剧作家。”牛津大学全球发展与展望研究院主任王士东说。
此次活动还包含第三届“京师-牛津‘完美世界’青年文学之星”(英方)的颁奖典礼。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与牛津大学莫言国际写作中心共同举办的评选活动,在中英两国分别开展,旨在培养文学人才,促进跨文化对话。英方评选活动的最终评审团由帕特里克·麦吉尼斯教授、皇家文学学会荣誉院士鲍德·唐肯、琳恩·罗伯森博士和桑吉·佩雷拉博士组成。
第三届“京师-牛津‘完美世界’青年文学之星”(英方)金奖得主是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的伊索尔特·德马莱·伯吉斯,获奖作品是《水母》 。作品营造了独特的背景氛围,通过简洁的叙事对人类体验进行了深刻探索。
“我很荣幸能从诺贝尔奖得主莫言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我非常感谢这个奖项和评委们的工作,他们的褒奖让我感到惭愧。我的故事《水母》探讨了复杂的关系和临界空间,以及其中某种可能被解决或消解的东西。写作是一种乐趣。我期待将作为作家和人类行为观察者的职业生涯继续下去。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讲故事的人。 ”金奖得主伊索尔特·德马莱·伯吉斯说。
牛津大学格林坦普顿学院的阿尼尔·特马瓦和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的希瑟·科利荣获银奖,获奖作品分别为《我叔叔拥有欧洲最美丽的双手》和《变形记》。
此次活动彰显出文学在沟通全球不同经验和观点方面的持久力量,与会的青年作家和学者表示,他们对莫言的文学成就和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得到了鼓励,他们将继续探索文化、历史和文学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