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第五届社交机器人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本次论坛聚焦“大模型时代的社交机器人”,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SMP)专委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承办,旨在探讨大模型时代社交机器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应用和未来方向。
上午主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虚拟演播厅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对论坛主旨做了阐发,指出大模型时代社交机器人研究的现状、目的和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相德宝聚焦 AI 赋能国际传播的势态、形态和业态。他指出:人工智能是国际传播基础设施,将推动传播生态重塑及国际传播格局的整体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山冰重点讨论了社交机器人的治理议题,他从西方治理的逻辑与实践出发,结合国内外数字治理现状,分析了当前国际社交机器人治理模式及困境,对中国社交机器人治理提出了几种构想,对未来社交机器人研究提供了三点建议。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黄民烈的主旨发言关注大模型的情绪计算及其与人类的情感沟通,介绍了目前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苏州大学计算传播交叉学科创新团队教授张梦晗以计算传播学案例与实践探讨了什么样的交叉可能创新研究,将计算传播与政治、经济、政策、文化中的社交机器人结合,探索未来进行交叉研究的可能性。
赵蓓副教授围绕社交机器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现状、问题和方向展开,探讨了目前社交机器人研究问题的集中领域以及技术困境,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研究员李朝卓聚焦于 LLM 智能体在社交模拟中的行为分析及预测,并扼要介绍了目前产出的实验结果。
北京知言吉智科技有限公司CEO付瑞吉探讨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gent技术,从解决现有问题方面阐释其必要性,介绍其技术框架并展示了应用场景,对Agent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总结。
闵勇教授发布了“计传感知”栏目,阐释这一栏目的特色创新、应用价值及预期成果,并展示了当前产出的一些具体成果。
下午的两场分论坛分别聚焦社交机器人的社会影响与技术应用,来自各学校、研究院的相关领域研究者进行相关专题报告,由专业教师进行点评交流,在热烈的讨论和深度的交流中为社交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向,促进了学界、业界和相关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共同进步。
社交机器人论坛举办,不仅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从业者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提升了社交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在社会中的关注度。未来,论坛将进一步聚焦热点研究领域,展示更多跨学科研究成果与理论、实践方面研究成果,以推进社交机器人相关领域研究的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