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京师大模型传播应用系统发布第一期暨智能传播工程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以及来自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等媒体嘉宾参会,围绕大模型时代的智能传播工程创新展开研讨。
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团队发布“大模型驱动多模态文本分析系统(XBL507)”。该系统开发团队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领衔,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彦博、张尔坤、任吴炯,硕士研究生林润参与。
在系统发布环节,张洪忠从需求背景、核心功能、技术创新等方面对XBL507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
团队核心技术成员王彦博具体介绍了XBL507系统的情感分析、图像分析和内容分析编码三种关键功能特征,并实际演示了系统使用与结果解读的过程。他表示,希望XBL507能够借助AI大模型之力,降低社科研究者使用计算方法开展研究的门槛。
长期以来,计算研究方法通常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语义分析、情感分析、主题提取等多种自然语言分析,这种研究范式对研究者的计算机语言使用能力有一定要求,成为社会科学学者开展研究的“门槛”。尽管大模型展现出革命性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但对专业术语、复杂表述的分析仍存在欠缺。针对这一技术应用痛点,基于提示词工程理念,XBL507研发团队在基座模型之上优化提示词体系、训练垂类模型,引导模型针对多模态文本生成高质量、高准确度、高针对性的分析结果,有效突破了大模型在社科研究中的能力瓶颈。
研讨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丁汉青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陈昌凤,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全中,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授学者依次发言,围绕大模型时代的传播应用、智能传播工程创新等议题展开自由研讨。陈昌凤认为,这是中国首个传播类大模型应用系统。专家们研讨认为,大模型技术的出现在许多领域解放了人工的劳动力,并打破了一些专业技能领域的门槛限制。以本次发布的XBL507系统为契机,学者们探讨了智能技术对新闻传播研究的辅助与启发,以及如何进一步利用大模型技术解决社会科学研究的痛点、爽点和痒点。同时,与会学者们从传播工程角度延展思考,面对大模型技术的介入,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如何掌握学科发展和社会信息传播的关键需求,协调好人机交互的角色关系与专业优势,并不断推进应用系统的产品化与工程化。
本次XBL507系统发布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模型传播应用系统发布的第一期,未来,这一发布平台将秉持“智能传播工程”理念,不断推动基于大模型的传播创新应用系统研发与使用,持续探索大模型前沿技术与新闻传播学科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