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会议]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暨《中国产业经济学年鉴2021-2022》发布会召开

[会议]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暨《中国产业经济学年鉴2021-2022》发布会召开

9月16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承办的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暨《中国产业经济学年鉴2021-2022》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红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史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杨志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文举,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友金,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洪永淼,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院长宋敏,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陆毅,《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主任王燕梅等出席论坛。致辞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主持。


孙红培在致辞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中国产业经济学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一直致力于数字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研究,为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各位与会专家围绕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年鉴编辑等展开深入研讨,对于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以及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红培致辞


史丹在致辞中重点阐述了编纂年鉴和举办此次研讨会的原因:一是紧扣时代脉搏,推进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二是数字技术广泛深入应用,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行学理化、学术化总结的相关研讨会不多,产业经济学已经到了总结创新的阶段;三是《产业经济学年鉴》的编写旨在推动构建适应新技术变革、反映新时代需求的新理论新体系,各位学者专家应共同商讨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以及如何编好年鉴、如何更好发挥年鉴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史丹致辞


史丹主持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江小涓作了题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一体化还是数字专业化?”的主题演讲,围绕数字时代产业组织的变化、企业的选择以及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进行了深入阐述。她认为,在数字时代,采用市场合约还是企业合约的方式组织生产这个基本问题更加突出,数字一体化和数字专业化的选择,成为一个理论和实践价值都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体化内部协调成本和专业化外部交易成本的比较,是选择市场合约还是企业合约的决定性因素。所有产业将被用数字化的方式解构和重组成为必然趋势。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政府和市场要同向发力,仍然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以有效的公共服务提供引导和支撑,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降低转型成本,企业以需求推动转型,突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从而提升中国在这一轮数字化转型中的整体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


在圆桌讨论环节,洪永淼指出,产业经济学是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也是政府与市场、企业的桥梁,产业政策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国学者可以着力于产业经济政策研究和政策评估,致力于为政策提供学理基础。数字化背景下的产业经济包含软件、算法等行业,存在投入大、边际成本递减的规律,与经济学边际收益递增相对应,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形态可能发生改变。他建议,借鉴国外产业经济学研究经验,获取微观数据,加强国际交流,扩大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影响力。


刘友金指出,在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至少遇到两个挑战:一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寻求产业格局加速演变的机遇;二是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会推动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方式重构。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国学者深入研究,例如如何构建新的产业组织架构等。


陆毅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供应链要强调效率,但在当前现实背景下,应平衡效率与安全。当今的产业组织理论面临新的理论上的挑战。他认为,应更加注重国际先进研究模型和方法在我国产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数字经济时代的许多研究命题为学者们提供了绝佳素材和对象,他还对目前国内学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应对解决之道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戚聿东指出,数字经济在企业形态、驱动规律、关键因素等方面有一些新的变化,但不是独立的经济形态,仍然依赖于传统的产业形态。他认为,就学科建设而言,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可以用数字化范式进行重写,在学科建设时不能脱离数字经济这一新的时代背景,应向传统的课程内容赋能,一方面要建设数字经济的核心课程,另一方面把重心放在传统课程内容的数字化上。


宋敏指出,连接微观的企业和宏观中的政策最重要的是产业和区域。数字经济本质是基于大量数据挖掘得到信息,信息的获得大大提高决策效率,从数据到信息、到信息驱动决策,整个过程会影响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数字经济区别于信息经济学的方面在于数字技术是通用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产业经济学可以更多从信息角度展开研究。


王文举提出,产业经济学现在有平台,有机遇,也有挑战。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不仅需要重新建构产业经济学,也需要对理论和实践加快加深融合,另外,为推动北京数字标杆城市建设,服务打造具有北京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正在围绕数字化重塑学科结构,探索数字时代背景下学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张辉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说明国家的强大与产业的强大息息相关,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正逢其时。长期以来,从产业市场与企业边界问题的早期探讨,到目前产业分工体系的研究,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跨国企业在分工时,通过空间阻断知识溢出,产生了垂直分离。在数字化背景下,产业经济学发展需要深入实际,我国产业经济理论也应与国际接轨。


郑新业认为,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教师团队面临人工智能的压力,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则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科学素养至关重要,需要现代方法和数据驱动支撑,同时学术支撑度和传播力还有待加强。推动产业经济学方法论的普及,在学科建设的关键时刻,建议大力发挥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平台的引领作用。


圆桌讨论环节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蔡宏波主持学会期刊联盟和年鉴编辑研讨环节。《中国产业经济学年鉴》主编史丹简要介绍了年鉴的编纂历程、编辑架构、内容特色、发行传播等。她指出,年鉴着力覆盖产业经济学发展各个方面,希望其能够为政产学各界学习研究和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也欢迎各界对年鉴编纂和出版发行提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杨志勇指出,我国产业发展战略与全球产业发展环境变化对产业经济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也为建构中国自主的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带来了契机,年鉴以独特形式搭建了一个学界同仁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平台,对于中国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鉴分社,以及《中国工业经济》《China Economist》《管理世界》《南开经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产业经济研究》《当代财经》《经济与管理研究》的专家和年鉴编辑在圆桌研讨环节发言。《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主任王燕梅对研讨进行了总结。她认为,年鉴真正体现了对学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体现了依托学术共同体,同时连接学术共同体的特点,呼吁大家对年鉴更多地使用、宣传与推广,共同努力把年鉴打造成学界精品。


学会期刊联盟和年鉴编辑圆桌讨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