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至21日,北京师范大学第九届“青春国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论坛在陕西省榆林市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新校区)举办,线上同步直播。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市教育局主办,面向全国语文、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教学、德育负责人及一线教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开展专家主旨报告、教学研讨、传承实践展示等活动。
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效功,榆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成杰,榆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增岗,榆林市教育局副局长雷建军,榆林市教研室主任童玉龙,榆林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许小龙,榆林市教育局基教一科科长张利霞,榆林市科创新城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刘政秀;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教育资源建设办公室主任杨雪;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周益平,校长白金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璐璐等出席开幕式。各省市优秀教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语文学科共同体优秀教师代表、榆林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代表等500余人线下参与论坛,线上观看达5万人次。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秘书长周云磊主持。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在致辞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置于核心素养的首位,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载体。本届论坛的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契合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在展现一线教师实践成果、深入理解新课标、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致力于服务一线语文教师,希望论坛的举办为教师带来启示,助力语文教学改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视频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主任康震致辞中强调主动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在民俗学等学科建设方面有着光荣而辉煌的历史,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许多重要工作,自觉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本届论坛依托榆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专家学者与一线优秀教师,展现高校和基础教育一线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相信可使老师们在专业领域和职业发展上有所收获并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教学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主任康震视频致辞
榆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增岗在致辞中代表榆林市教育局向出席活动的领导和专家致谢,向来宾表示欢迎。他指出,榆林地处陕北大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崇文重教传统悠久。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界支持下,榆林教育事业稳健发展,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此次论坛在榆林举办,是北师大及各界对榆林教育事业的支持,榆林将以热忱的态度办好论坛,期待在各方的引领下推动教育事业行稳致远。
榆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增岗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周益平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办学情况,特别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依托榆林丰富的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了“四类三级两主体”课程体系。此次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助力学校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道路上前行,培养出更多兼具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子。
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周益平致辞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郑国民主讲《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建构等方面深度剖析了语文课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他指出古诗文蕴含的认识体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经典诗文教学,未来基础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理解、体验践行、传承创造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与拓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
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郑国民作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东瑶主讲《古诗文中的节日和节气》,介绍了节气和节日的起源、异同。她还阐述了诗词中节日与节气书写的特点,深入剖析了重阳、端午等节日及清明、白露等节气的代表诗词。她总结了古诗词中节日与节气书写的主题,将深沉的诗意与文化内涵相联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东瑶作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唐璐璐主讲《生活与家国:理解语文教育中非遗的“语境”》。她从非遗的定义和领域、非遗的特征、教育中重视非遗的意义三个维度展开讲解。她系统梳理了非遗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呈现和在生活中的多种表现形态,并结合实际案例阐释了非遗的五大基本特征。她指出,语文教育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非遗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鲜活的学习素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唐璐璐作主旨报告
在教学研讨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代表分学段进行说课展示,聚焦统编教材中与非遗相关的课文篇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非遗的魅力。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五一未来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金艳,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委员、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西安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副主任贾玲,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汪文龙分学段进行课例点评。
榆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雷建军介绍了榆林市近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的积极实践,从机制建设、课程推动、活动辐射三个层面着手,确保传统文化传承有章可循,非遗文化课程丰富多样,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榆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雷建军作主旨报告
本届论坛,特设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展示环节,珠海市香洲区群贤小学杨子蕊、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文来学校蒋婷婷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徐振宇三位老师分别作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组获奖代表带来了精彩的教学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聂大昕在闭幕式致辞中全面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青春国学”传统文化进校园重点工作和2024年工作亮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聂大昕闭幕式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青春国学论坛始终聚焦基础教育一线关心和关注的教学问题,迄今已经第九届。本届青春国学论坛的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基础教育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相关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将一如既往地秉持责任担当,深度挖掘并整合丰富资源,持续为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筑牢根基,续写教育事业与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活动剪影】
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小学部表演横山腰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北师大榆林实验学校校园名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杰主持教学研讨
北京市八一学校张彬带来《探寻节日习俗,传承中华文化——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的小学研讨课案例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实验学校肖宁带来《京剧非遗与魅力语文的和谐交响——艺术融入课堂的美妙传承》的小学研讨课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刘瑞霞带来《品梅之“淡”,传梅之“清”——<<>墨梅>说课》的小学研讨课案例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未来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委员金艳点评小学研讨课
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郭凯旋带来《循灯火微光,悟造炬成阳——<灯笼>说课》的初中研讨课案例
榆林高新区第一中学耿春艳带来《“腰鼓”传情,“鼓舞”有劲——<<>安塞腰鼓>说课》的初中研讨课案例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委员贾玲点评初中研讨课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张晓芳带来《品味鄂尔多斯非遗风情,领略故土文化神韵——“家乡文化生活”说课》的高中研讨课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榆林实验学校杨宗春带来《解码秦声秦韵,体悟文化情怀——<<>秦腔>说课》的高中研讨课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汪文龙点评高中研讨课评课
教育部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获奖者
小学教师组代表杨子蕊带来《清平乐·村居》的课堂教学展示
教育部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获奖者
初中教师组代表蒋婷婷课带来《雁门太守行》的课堂教学展示
教育部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获奖者
高中教师组代表徐振宇带来《望海潮》的课堂教学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