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研讨]《中华杂纂》整理出版研讨会在京召开

[研讨]《中华杂纂》整理出版研讨会在京召开

6月28日,“古籍整理研究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华杂纂》整理出版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河南大学出版社、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华杂纂》整理出版的学术价值与意义、相关规范与体例。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书记范立双、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张朝意、河南大学出版社国际出版中心主任时海分别致辞。


范立双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杂纂》是18世纪欧洲汉学研究的重要作品,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尚无中译本,《中华杂纂》的整理出版将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和推动中西文明互鉴发挥积极作用。


image.png


张朝意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华杂纂》选题策划和翻译初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肯定了张西平先生和整理出版团队其他成员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对河南大学出版社表达敬意。


image.png


时海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南大学出版社在历史文化典籍整理出版方面的传统和成绩,对《中华杂纂》的整理出版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希望译者、审校者和出版团队精诚合作,推出精品。


image.png


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与会专家从多角度展开深入交流。著名的国际汉学研究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视谈起,强调国际汉学研究的重大意义,特别回顾了陈垣先生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杰出贡献,对《中华杂纂》的翻译和审校工作提出了六点期望。时海客观分析了翻译、编校和出版《中华杂纂》的难点所在,并就全书的出版编校提出了具体工作规范和指导意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毛瑞方从古文献学的特点和典籍的全球性出发,结合钱存训《书于竹帛》的典型案例,就项目中的翻译、书名、审校流程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车琳结合个人从事法语研究的亲身经历,从翻译学的角度强调翻译工作的特殊意义,并对译者、审校者、出版社的团队协作和流程优化提出了专业见解。下午,山东大学卢梦雅、薛琳、李晓晴,中国人民大学张文杰等第一至第十六卷的译者分别介绍了本人承担的工作任务、进展以及翻译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石云里、北京语言大学张鹏、北京师范大学刘骏勃等老师就中文审校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