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观点]朱耀垠: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观点]朱耀垠: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是由国家直接提供或通过一定方式支持相关主体向老年人提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十四五”时期是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着力解决老年人在养老、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难题,让老年人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安享幸福晚年。


找准新时代基本养老服务“积极应对”的落脚点。基本养老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必须优先保障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需要用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来审视,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谋划。


首先,保障基本,兜住底线。一方面,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是综合考虑老年人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家庭实力、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来确定的,基本养老服务的项目、对象、保障、质量等都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动态调整,确保兜住老年人生存的底线、政府责任的底线、社会道德的底线。另一方面,全国统一的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标准就是这种底线的具体化,地方政府应参照国家标准,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措施和具体标准,对国家统一规定的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应按照不低于国家标准执行,确保内容无缺项、目标人群全覆盖、标准不高攀、投入有保障、服务可持续。同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探索推进基本养老服务扩面、提标,从对经济困难的兜底养老服务逐步向为高龄、失能等身体困难老年人提供普惠性养老服务拓展。


其次,机会均等,公平可及。老年人寻求安全保障、生活照护、心理关爱、社会参与机会等方面的必要帮助,这是老年人的基本权利。一方面,提供这些服务是各级政府应尽的基本职责,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都有申请和享受基本养老服务的权利和机会,但要指出的是基本养老服务不是搞平均主义,是重在公平、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政府也并非包揽一切,而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注重践行积极老龄观,激发老年人自身潜能,保障老年人的参与权,做到帮助而不替代。


最后,均衡布局,供需匹配。解决基本养老服务的重点,是解决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分布不均匀、服务的供需之间对接不精准、基本养老服务与市场化养老服务衔接不紧密等问题,以促进养老服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质量和效益共同提升。


着力补齐基本养老服务的发展短板。目前,基本养老服务仍然存在对象覆盖不全、服务项目有缺漏、运行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十四五”期间,要抓紧弥补这些短板,使基本养老服务更加充分、均衡、优质,从而实现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的转变。


一是推动服务对象全覆盖,解决基本养老服务向农村留守老年人、城市空巢老年人和流动人口中的老年人覆盖不足问题是重点。一方面,持续推进并扩大向农村留守老年人覆盖,健全留守老年人日常探视、定期巡访、结对帮扶制度,推动基本养老服务纳入政府购买范围。同时,在农村标准化、区域性养老中心建设等服务方面,鼓励发展乡村流动性养老服务,为走村串巷给老年人送服务上门者提供必要条件,并把发展乡村医养服务同慈善资源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此外,还要持续扩大向城市空巢老年人覆盖,重点对特困、空巢、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进行定期探访,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和支持政策,推广家庭病床养老,并将适老化的因素纳入城市更新行动,为老旧小区和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的家庭适老化改造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助。另一方面,扩大向流动人口中的老年人覆盖,让常住非户籍老年人享受本地居民同等优待,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拓展同等优待事项范围,全面实行老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门诊费、常规门诊费及检查费跨省直接结算,探索将非户籍常住老年人纳入居住地老年免费体检和健康档案管理范围,扩大老年福利政策的覆盖服务。


二是实现服务内容无缺漏,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老年活动的多样性。一方面,完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丰富老年人文体、旅游、娱乐等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和老年人参与率,实现“养学结合”“养为结合”,并探索在社区(村)建设老年心理关爱点,及时、全面了解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帮助老年人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继续通过试点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框架、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办法,加快构建相关保险与福利、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此外,在推进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干预的实际中,建立老年痴呆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的综合防控机制,深化对老年脑疾病发病机理、发现技术和预防措施等的科学研究。


三是强化老年医疗健康服务的弱项。基本养老服务是管基本,要聚焦服务老年人的失能照护和生命安全等基本需要。一方面,进一步落实老年人与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提高失能、高龄、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与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和履约率,健全对家庭医生履约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家庭医生联系签约老年人制度,确保及时、保质地为签约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完善老年人慢性疾病综合防治服务。另一方面,把老年人列入精神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加强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服务、对入住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文刊载于《学习时报》2022年11月2日第7版;作者朱耀垠,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2-11/02/nw.D110000xxsb_20221102_2-A7.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