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2022中国进口发展报告》发布会暨“中国进口发展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联合举办。
《中国进口发展报告》是全国在进口贸易方面发布的首部综合性报告,主要服务积极扩大进口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重大活动。《中国进口发展报告》主编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国家进口研究中心主任魏浩。自从2018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来,《报告》已经连续发布5年(2018-2022年)。
《2022中国进口发展报告》主要包括专题篇、进展篇、指数篇和排行篇4个部分,用大量的微观数据,针对中国进口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的统计分析;针对中国进口发展的新特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等11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研制了全国第一个进口发展指数,包括“中国进口发展指数”和“世界进口发展指数”。
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现场
在发布会上,首先,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刘志彪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志军教授分别进行了致辞;其次,《2022中国进口发展报告》主编魏浩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发布;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姚枝仲研究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李钢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马野青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弘教授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最后,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柳研究员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由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徐宁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志军教授主持。
刘志彪在致辞时,首先高度肯定了《中国进口发展报告》的研究价值,并提出进口在中国“双循环”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进大出,在这种模式下,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为出口而进口”,二是出口中的进口含量较高,即垂直专业化水平较高。但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进口贸易将呈现新的变化,部分产业链将实现国产替代进口,同时也将继续扩大中间品进口。在这些新变化的影响下,研究进口发展将具有新的意义和时代价值。
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刘志彪院长致辞
孙志军在致辞时指出,积极扩大进口应当是我国坚定不移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经济全球化也遭遇逆流,但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坚定不移,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决心也坚定不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了更好地聚焦积极扩大进口这一部署,以及讲好中国故事,从2018年开始主持编写并发布的《中国进口发展报告》,到现在已经是第5个报告了。《报告》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是学院重点支持的项目之一,也是学院发展规划中很重要的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志军教授致辞
魏浩在发布《2022中国进口发展报告》时指出,积极扩大进口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化,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是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举措。目前,中国进口仍然存在消费品进口占比偏低、进口产品集中度较高、进口依存度较低、进口关税水平较高、进口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主要问题。今后,为了更好地做好积极扩大进口工作,各级政府应正确认识并加大宣传积极扩大进口的重大意义,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在国际上“讲好中国进口故事”,高度重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战略作用,积极扩大消费品进口规模,高度重视进口安全问题,并成立国家进口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将积极扩大进口战略与国家其他重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进口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魏浩教授发布《2022中国进口发展报告》
姚枝仲在专家主旨发言时指出,在进口方面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进口和经济安全的关系。进口导致的经济安全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进口管理、进口政策不当而产生的常规进口下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国际关系变化等导致的非常规进口下的安全问题。要着重关注、识别系统性安全问题,建立多元稳固的国际经济关系格局。第二,进口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口可以通过竞争效应、生产率效应、溢出效应等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从而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生产效率提升、居民福利改善等。第三,进口和贸易强国建设的关系。为了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应进一步重视进口在其中的作用。首先,要提升我国在全球整体和世界各国的进口份额;其次,要多元化进口来源地,积极拓展新的进口来源地市场;最后,要调整进口贸易结构,逐渐由进口高附加值产品替代低附加值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姚枝仲研究员进行专家主旨发言
李钢在专家主旨发言时指出,目前针对进口贸易的研究仍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不同步。当前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出口贸易展开,较少从进口出发,也较少考虑进口与出口的双向互动关系。但是,各国关于进口贸易的政策实践却不胜枚举。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扩大进口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加快建设贸易强国都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可从深入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服务贸易开放水平以及实施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等方面进一步扩大进口。为了进一步积极扩大进口,可以继续降低进口关税,充分发挥进博会、广交会等平台对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的积极作用等。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李钢研究员进行专家主旨发言
桑百川在专家主旨发言时指出,我们应转变进口观念,这一方面需要肯定进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思考我国扩大进口的原因和措施。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完全的自由贸易,关税的征收问题一直存在。就世界经济而言,世界经济繁荣时,自由贸易的理论会占据上风,而在世界经济衰退时,贸易保护的理论和政策又会成为主流,但从长期来看,贸易保护不利于经济发展。像中国这样把扩大进口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现象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我们需要反过来思考贸易保护理论不主张扩大进口的原因。贸易保护可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但是,国际资源自由流动的促进作用更大。当一个国家仍然存在对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闲置时,保护性关税可以作为促进国内充分利用资源的一种手段,因为保护性关税会增加要素的使用成本,这将激励国内企业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进而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生产规模和社会福利水平。如何在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十分重要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教授进行专家主旨发言
张晓涛在专家主旨发言时指出,在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均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应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在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一带一路”所引领的新型全球化,不是构筑排他性的贸易保护圈子,而是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实现全球共同发展。新发展格局意味着要在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我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从而主动参与并引领国际循环,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教授进行专家主旨发言
马野青在专家主旨发言时指出,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通过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规模、降低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等机制,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体现在企业创新“数量”,也包括企业创新“质量”。他提出,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应当为企业获取海内外贸易流量、扩大企业客户数量、提高全球贸易参与深度提供政策支持;应加快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和完善,促进跨境物流数字化改革,推行数字贸易发展。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马野青教授进行专家主旨发言
马弘在专家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进口主要是由资本品和中间品驱动的,也就是说,中国进口是由生产和出口驱动的。因此,不能脱离中国出口谈进口。中国的进出口产品构成反映了其在价值链上的位置。近年来,中国进口不断向上游发展,体现了供应链本土化和价值链攀升的趋势。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意味着要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也就是说,应由成本驱动型对外开放向规模驱动型对外开放转变。应重视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的进口,进一步发挥扩大进口的福利效应。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弘教授进行专家主旨发言
陈柳在会议总结时,首先高度肯定了魏浩及其团队围绕进口问题所做出的持续且有深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次,指出进口问题不仅仅是进口本身,更是贸易问题、开放问题、产业问题、安全问题、发展模式问题,进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我们应提高对进口问题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进博会五周年之际,期待研究团队今后在进口方面取得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柳研究员进行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