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与未来世界》,韩震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现在的国际关系就是未来的世界历史,而世界历史也曾经是当时的国际关系
我是一位做历史哲学研究的学者,世界历史本来就与国际关系的现实密切相关,现在的国际关系就是未来的世界历史,而世界历史也曾经是当时的国际关系。透过纷纭复杂的国际关系研究未来世界发展趋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且成功率不高,因为影响世界未来发展的变量太多了。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世界中,各方面的力量相互影响,构成现实的世界,使原本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更加扑朔迷离。我们不可能预测世界发生的所有的事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演化趋势。
国家有大小、发展阶段有差异、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不同,但是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每个国家都希望在经济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历史是有节奏的,而事关人类文明的历史节奏是由人们的活动所形成的。在此,我试图谈谈处于动荡变革期的世界面临的可能趋势,面对这些趋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国外研究国际关系,观点各异,但归根结底无非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我说的“理想主义”有时打着“自由主义”的旗号,有时则标识为“建构主义”。这些研究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我们认为,唯物史观仍然是观察人类社会,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对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认识的最为深刻的方法论。在某种意义上,唯物辩证法就是要把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辩证地综合起来。
当今世界存在几种主要力量对比影响着未来人类文明形态
要理解当今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我们就应该探究一下支配世界样态的几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效应。显然,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利益的竞争,是哪个或哪些国家能够支配国际间生产、流通、消费的链条。哪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站在这个链条的顶端起主导地位,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过相对富裕的生活;而处于这个链条末端的国家,则处于被动的被剥削、被支配的地位。这就是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边缘,才能拱卫中心;有大量人民生活缺乏保障的贫困国家,才能支撑那些富裕国家的“浪费型”消费。富裕国家为了维护这种地位,还制造了许多“理论”和“话术”,将其强势归结为文化、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产生了国际之间的文化之争、制度之争。
我认为,在当今世界历史演进的棋盘上,各种力量进行较量,上演着纷纭复杂的历史剧,让人眼花缭乱。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存在几种主要的力量对比影响着未来人类文明的形态: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改变着“南北关系”的力量对比,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而发达国家则试图阻碍这个历史进程,以便维持它们的所谓支配权或“领导力”。二是伴随着经济实力上升而重新复兴的东方文明改变着“东西方文化”影响力的格局,亚非国家希望获得文化上的自主权利,改变被歧视、被贬低的屈从地位,西方则不甘于所谓“西方的缺失”,竭力维持西方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优势地位。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的成功,击碎了“历史的终结”和“华盛顿共识”的迷梦,世界资本主义势力必然加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的运筹,对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治理体制的抹黑、曲解、贬低、妖魔化是资本的必然逻辑。四是许许多多的地缘竞争和潜在的冲突的存在,如伊朗与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土耳其与希腊、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以及近来的俄乌冲突。当然,在中国的周边有韩国、朝鲜、印度与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日本担忧中国的崛起,还有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在南海与我国的争端,等等。再者,从中国的角度看问题,在所有地缘政治角力中,中美博弈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因素。
既要在战略上坚定历史自信,又要讲究斗争策略
另外,从综合国力的变化来看,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崛起最快的是中国。由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人口、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原因,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威胁了美国的霸权,美国人已经把“与中国的战略竞争”看作是“21世纪的标志性特征”,如何击败中国成为美国两党“少有的共识”。美国当下的疯狂举动来自美国的焦虑。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的,“在逐渐显现的世界秩序中,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首次面临的既不能退出又不能主宰世界舞台的困境。”世界历史从来不是按照善良愿望发展的,而是社会矛盾运动过程的产物。如果在中美博弈方面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寄希望于美国幡然醒悟过来,根本就不符合唯物史观。在战略上,我们必须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正视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现实,但又要善于掌握斗争的策略。在核战争可能摧毁整个人类文明的阴影下,我们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既要掌握斗争的节奏和烈度,也要使斗争的结果向有利于中国发展、世界和平的方向转化。
目前,百年变局叠加新冠病毒疫情,地缘政治较量伴随环境气候问题,国际形势走向越来越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人类文明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越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越是需要保持历史清醒、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
作者韩震,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2022年07月11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