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塔迪奇
塞尔维亚共和国前总统
胡必亮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
肖连兵
光明日报社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中心秘书长
3月9日,中老铁路老挝段货运业务负责人马竞与老挝同事在万象南站工作。 新华社发
2021年9月9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贝尔格莱德为欧洲地区首家中国疫苗工厂奠基。新华社发
【光明国际论坛对话】
北京冬奥会所传递的信息恰逢其时
肖连兵:尊敬的塔迪奇先生、胡必亮先生,几个月前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你们有何评价?
塔迪奇:2008年,我作为塞尔维亚总统出席过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和那次一样,这次的冬奥会也非常完美,中国再次展现出筹备此类全球性盛会的强大组织能力。举办夏奥会和冬奥会需要完全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双奥”之城确实非常罕见。一座城市能具备如此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短时间内举办两场完全不同的国际体育盛会,这在奥运史上是极为特别的。
胡必亮:北京冬奥会好得超出预期,自然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好评。我认为,一方面,这与这届冬奥会举办的特殊背景密切相关,主要是新冠世纪疫情仍在全世界扩散,同时百年大变局也在深化发展,加上今年恰逢顾拜旦提出在世界各地举办奥运会倡议整整百年的时间节点;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不仅如期举行,而且举办得很好。防疫工作做得好,参加的运动员、工作人员、政府代表团规模都超过了往届,运动员表现也很好,创造了多项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给世界传递出许多积极信号,包括增强世界抗击疫情以及克服各种全球性挑战的信心;其次,倡导全球发展正确理念,北京冬奥会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运理念为成功办奥指明了正确方向;再次,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北京冬奥会实施的闭环管理、零碳排放、绿色场馆建设、高科技运用等,不仅对保证冬奥会成功起到重要作用,也为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有益参考;最后,这次冬奥会带动了超过3亿中国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激发了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来北京参加冬奥会,促进了全世界在体育方面的团结与合作,更好地凝聚了人心,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肖连兵:国际奥委会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北京冬奥会将“一起向未来”作为口号。你们对此如何解读?
塔迪奇:奥运会提供了一个展现全球团结,而非仅仅突出竞争和主导关系的独特机会。当今世界充斥着紧张和挑战,面临着更大的分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团结”,“一起向未来”向世界传递了积极的重要信息。
胡必亮:当今世界不团结,当今世界需要“更团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所指出的,当前世界主要有三件大事:一是团结抗疫,二是促进发展,三是发扬民主。要做好这些大事,就必须加强团结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向未来”向全世界发出了两个明确的信号,“一起”和“向未来”,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一起向未来”与“更团结”高度契合,相得益彰。
肖连兵: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致辞说,“竞争的对手也能和平相处”,“给和平一个机会”。你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及其精神有什么理解?
塔迪奇:文明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在文明社会中,全方位的竞争对手可以在不放弃各自信仰、原则和价值观的情况下成为好朋友。奥林匹克运动自创始以来一直在庆祝和平,奥运会举行期间,各国都会止息冲突和战争。奥运会所传递的信息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是世界需要反复聆听的强烈信息。世界存在新的冷战风险,北京冬奥会所传递的信息恰逢其时。
胡必亮:不论是古代奥运会,还是现代奥运会,和平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内涵。古代奥运会强调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奥运会期间要休战,以便运动员和观众安全地开展比赛和观看比赛。“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更是突出了和平在奥运会中的特殊意义,他认为通过奥运会定期地把各国青年聚集在一起比赛,可以增进了解、建立互信、避免战争,这一认知后来体现在《奥林匹克宪章》确定的奥林匹克运动宗旨之中。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冬奥会欢迎宴会上发表致辞时说:“我们应该牢记奥林匹克运动初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很显然,这样的定位是非常精准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给和平一个机会”的呼吁,也很好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塔迪奇:当前,全球能否就“给和平一个机会”达成共识仍是一大疑问。如果绝大多数争议都能通过和平外交、互相理解和建立可持续的长期和平来解决,世界将迥然不同。因此,我在各种国际论坛上反复提议,必须在多边机构中建立基本的冲突预防机制,这对于冲突各方预防摧毁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建立真实的可持续和平至关重要、非常必要。
胡必亮:我觉得巴赫先生的上述呼吁很值得各相关方借鉴。联合国、各相关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应该为劝和促谈而努力,促进势态向和平的方向发展。
两个基本理念在中国抗疫中得到很好践行
肖连兵:人类共同价值观是在时代发展中形成的,奥林匹克精神的产生也是一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全球气候变化凸显了人类面临着共同命运。在你们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否应成为后疫情时代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塔迪奇: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一种希望,它与如何维系我们所共有的文明息息相关。疫情大流行完全呈现了这一事实,给全人类及政治和科学精英敲响了警钟。奥运精神所传达的信息是:尽管竞争很激烈,但我们必须明白彼此同属于一个团队。我们不仅与其他国家和人民不可分割,也离不开自身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所有人都要同舟共济,为全人类的生存和环境共同努力。
胡必亮:是的,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的。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从古代奥运会的“休战”要求,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体现的和平精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现在已成为人类共同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中国传统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加是我们的现实选择。新冠肺炎疫情已造成全球5亿多确诊病例,累计死亡人数已超600万。这充分说明了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全人类具有共同的命运,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整个人类团结起来应对疫情。此外,由于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还有核战争等对人类的威胁也是共同的。在这些现实挑战面前,人类的命运是共同的,因此必须结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挑战。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两个基本理念在中国都得到了很好的践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个是“生命至上”理念,另一个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因为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因此在整个抗疫斗争过程中,中国不断向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支持与帮助,譬如说中国先后向150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包括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大量物品,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1亿剂疫苗,并且还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医疗专家组。这对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有效抗击疫情、保障其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肖连兵:你们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有什么评价?
塔迪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是在疫情暴发后对全球加强团结的呼吁。疫情发生后,个别大国和领衔科研机构不仅未能就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建立有效机制,不少国家政府和制药公司还互相指责并开展不良竞争。这些都拖慢了抗疫脚步,导致更多人染疫死亡,也让恐惧在全球蔓延。我特别强调最后一点,因为在今后多年里,各国民众的心理健康都将受到疫情的影响。在本次疫情中,世界各国再次没能做到团结至上,特别是在国际卫生政策方面,最富有的大国在分发疫苗和必需药品给贫穷国家方面采取了最迟缓的行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具有远大的前景,在所有大国、关键国际机构和跨国医药公司都接受这一理念时,其意义将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胡必亮: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实践。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在这次抗疫过程中中国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的支持与帮助,但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况不会只发生一次,因此需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今后继续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长期的、可持续的全球卫生健康合作机制,有效应对今后的类似风险挑战,同时也更好地拓展全球医疗卫生健康合作新空间,促进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里实现合作共赢。
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是不可取的
肖连兵:某些西方国家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别的国家推行其发展道路和制度样板。在选择发展模式这个问题上,当下世界需要民主,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道路。请谈谈你们对此的见解。
塔迪奇: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是不可取的。同时我也认为,我们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来确定人类共同文明中不可否认的原则。在未来,人类不仅需要团结和共担责任,也需要协同与协调。此外,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理解新型现代化。任何人都不应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政治文化强加于他人,尊重他人是和平共处的必要前提,也是解决流行病等全球性问题的先决条件。这场大流行既是巨大的全球挑战和危机,也是了解如何应对未来人类社会危机的机会,我们应当借此完善促进团结的机制,而非进行两败俱伤的竞争。
胡必亮:我们知道,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我们看到的是不同雪花漫天共舞的美景。国家发展也一样,由于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各国只要在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前提下平等相处、和平合作,就能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就能共同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这就跟奥运会一样,只要大家遵守比赛规则,在相同条件下开展比赛,即使竞争激烈,大家也是快乐的、高兴的,因为最终有利于在竞争中促使彼此提升竞技水平,而且体育运动对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体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发展道路和制度选择,一是涉及很多因素,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二是有一个路径依赖的问题,历史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对现实的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些都应该是内生性的,是反映一国及其人民需要的,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更不是源于其他国家的需要而推动本国制度与发展道路的改变。因此,不同的国家完全有可能走上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而不是单一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肖连兵:去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今天,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并正处于实现强起来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自己的制度,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向世界作出中国贡献。你们对此有何评价?
塔迪奇: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带领中国告别了近代以来的极度落后与贫穷。与此同时,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将在未来几年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虽然中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仍无法与最发达国家相比,但在全球市场中的经济竞争力已得到了极大提升,国民购买力强劲增长,正迎来数字化和高科技领域的产业转型。未来,中国将面临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外部挑战。
胡必亮:中国的制度选择与发展道路,已经解决了中国自身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国家独立、消除绝对贫困、国家工业化等。由于中国曾经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个低收入国家,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中国的发展经验可以给这些国家以启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只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来选择有效的国家发展制度与发展道路,就能取得成功的发展。
为何逾百个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肖连兵:你们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什么评价?
塔迪奇:“一带一路”倡议为塞尔维亚和其他东欧国家带来了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的新项目,这些建设成就对共建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之初,我作为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与中国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这使我们两国合作得以全面深化,巩固了我们的友谊。在后疫情时代,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点可以进一步延伸,除了基础设施和能源以外,还可着重关注卫生、文化和科学领域的合作。
肖连兵:作为时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在做出与中国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的决定时,您是如何考虑的?你们认为中塞经济合作有什么互补性?
塔迪奇:我与中国领导人所签署的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旨在让塞尔维亚成为中国在西巴尔干地区的关键伙伴,“一带一路”倡议覆盖这一地区。在我的战略愿景中,前南斯拉夫和中国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是双边关系升级为更高层次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这包括双方在能源、道路建设和新技术方面的联合投资。贝尔格莱德的泽蒙-博尔察大桥是中国在欧洲土地上建设的首个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塞尔维亚和中国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这意味着双边关系以及中国对塞尔维亚发展的投资都上升到了更高水平。
胡必亮:众所周知,塞尔维亚多年受到美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加上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特别是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78天野蛮轰炸,炸毁了很多公路、铁路、桥梁、通信、机场、供电站、学校、医院、电视台等基础设施,也炸毁了很多工厂、民宅,造成超过万人伤亡。直到现在,这些基础设施仍然没能恢复到轰炸前的水平,因此塞尔维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很重。此外,从工业发展来看,尽管塞尔维亚拥有比较好的汽车制造、冶金、机械、纺织、仪器加工等产业发展基础,但这些部门都需要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塞尔维亚的农业基础一直比较好,中塞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时间长,效果也很好,合作空间一直都在不断拓展之中。近几年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但量比较小,发展潜力仍然很大。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已在塞尔维亚投资建设了一些高速公路、铁路、桥梁、发电厂等基础设施项目,钢铁、汽车工业合作也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工业园区建设项目推进顺利,贸易和投资增长继续加速,总体形势很好。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京出席冬奥会开幕式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时指出,中塞是“铁杆朋友”;武契奇总统回应说,任何压力和困难都不会改变塞中钢铁般的友谊。正是在这样的亲密友谊中,中塞两国领导人对共建“一带一路”进行深入谋划并推进实施。两国领导人对于一些重点项目非常关心,大力支持。譬如,对于河钢斯梅戴雷沃钢厂、匈塞铁路、诺维萨德-鲁马快速路等项目,两国领导人亲自谋划与推动,以保证建设项目取得良好成果,造福两国人民。以斯梅戴雷沃钢厂为例,2015年其产量不到90万吨,亏损1.2亿欧元。2016年4月,河北钢铁集团收购了这家钢铁企业的全部资产,也百分之百地接收了这家企业的5050名工人。该厂在被收购当年就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销售收入7.5亿美元,大幅度盈利;2019年产钢170多万吨,销售收入8.93亿美元。从这个典型案例中,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共建“一带一路”的价值与意义。
肖连兵:最后,请你们谈谈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塔迪奇:我不认为中国对世界是威胁,中国是一个可以从根本上为未来全球政治发展和多边合作作出贡献的国家。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对上述议题,以及对解决可能威胁共同文明的冲突,都负有特殊责任。
胡必亮:对这个问题最有说服力的回答就是事实。我前面举了中塞共建河钢斯梅戴雷沃钢厂的例子,我再举一个中老铁路的例子。这条铁路对老挝有多重要呢?通过这条铁路,老挝由“陆锁国”变成了“陆联国”,加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今年正式生效,老挝将深度融入亚太产业链价值链,并逐渐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目前,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已达150个。之所以有这么多国家积极参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共建“一带一路”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很多国家已经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22年06月01日12版,译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桂思思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6/01/nw.D110000gmrb_20220601_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