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研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研究”成果报告会在北师大举行

[研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研究”成果报告会在北师大举行

3月5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研究”成果报告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举行。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汇报了研究成果,专家组对课题总体研究情况进行了评议。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研究”成果报告会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研究员王珠珠,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武法提,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等专家出席报告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彩云,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科学出版社副总编陈亮,以及中央网信办、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领导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会议。报告会由北师大科研院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田晓刚和专家组组长钟秉林主持。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授


黄荣怀在汇报中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问题、方法、过程和成果。在为期两年多的研究中,课题组探索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关系,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分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特征和规律,审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以期为智能时代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指导,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助力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和智慧社会。相关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包括两份研究报告、一部专著、一本案例集、两份政策咨询报告和多篇学术论文。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研究报告》集中呈现了课题研究的目标、问题、方法、过程、技术路线与核心观点。课题组采用领域类比预测、深度迭代国际比较、智能元分析等创新方法对人工智能的中长期发展态势进行研判,从时代发展和全球视角考察未来教育的核心关切,围绕人才需求、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习环境等基本要素,研究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关系、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机理和教育中人工智能治理等问题。


《教育视角中可信人工智能研究》报告站在智能技术引发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潜能与挑战,直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所引发的不公平问题、风险问题和潜在威胁,提出了教育视角中可信人工智能框架与治理建议。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研究》作为一部专著,汇聚了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针对智能时代社会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阐述了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系统的潜力和机制,在综合分析教育系统各要素的基础上,总结了智能时代的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和课程观,勾勒出智能时代的教育特征,并从学生、教师、环境与伦理层面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和治理的前沿问题做出论述。本书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育赋值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教育共塑未来。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案例集》共收录10个国内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案例,包括来自“智慧教育示范区”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案例以及美国、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典型应用。案例集从一个侧面呈现了近年来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应用情况、影响、趋势,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的研究衍生出两份政策咨询报告,一是在“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重点专项中提出了关于智慧教育战略研究、实施方案、申报指南方面的建议;二是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中起草了“教育智能计算”旗舰项目建议。


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10个主要结论:



1、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将从关注智能技术的应用转到人机协同系统发展,并呈现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的发展趋势;


2、智能时代的教育观将发生全新改变,包括众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与人机协同的教学观;


3、智能时代人们除了应具有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外,还应具备数字素养、深度学习、探究与创造能力、与他人和智能机器协作的能力,能够主动参与社会进程,以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面对未知和变化的未来世界;


4、教师要逐步适应人机协同的教学环境,具备领域知识及学科追踪能力、教学知识与多场域促学能力、技术知识与创新应用能力、成长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协同意识与教学场景适应能力;


5、基于智能基础设施的新一代学习环境是虚实融合、开放智联、动态演进的生态环境系统,其各构成部分可以互操作,能感知、识别、计算、分析和评价学习情境、过程以及学习者特征,并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服务和工具;


6、人工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要点包括拓展学习资源形态、按需配置资源、支持个性化推荐、提供支持服务、增强互动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等;


7、人工智能赋能评价改革的关键路径是以证据为中心,建构活动情境诱发学习行为,提取能力的证据数据,推断学生学业成就,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学业成就评价模型;


8、人工智能助力教师发展的关键是促进职前职后有效衔接,缩短职前培养与教学场景及体验之间的距离,搭建教师教育智能服务平台,实现学生见习、实习与教学共同体的有机融合,贯通师范生个性化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并实现教师发展数据全程流动、贯通和共享;


9、人工智能重构学习环境的着力点是加强国家教育网络设施智能化部署,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支撑环境及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的泛在智联,并强化支持师生互动、提供丰富学习体验、富于人文关怀和美学特征的课堂环境设计;


10、确保人类的共同基本权利是可信人工智能的基本出发点,应从伦理、法律、法规和鲁棒性层面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和治理。


基于以上结论,课题组还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建议。


张彩云从规范管理的角度课对题组提出了要求和建议,她希望课题组从研究完成度、成果关联度、成果创新度、团队紧密度以及业界影响度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推进后续工作,形成教育成果要报,为相关部门提供咨询建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彩云


任昌山认为该课题的选题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对教育部的重大项目起到了有力支撑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科学出版社陈亮副总编表示,课题组关于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的研究直接面对学界目前尚未完全展开的一些重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央网信办、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领导也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北师大科研院窦非副院长表示,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充分体现了北师大一直以来对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科交叉融合的高度重视,希望研究团队继续推进相关领域的探索。


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成果。专家认为,该课题定位准确,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研究方法合理且有创新,团队管理有效,研究工作在系统性与深入性之间实现了较好平衡,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研究目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推进教育研究与实践、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家组对进一步优化研究成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希望课题组积极推进成果转化,扩大宣传,提升社会影响力,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