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7日,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协办的第十届 “俄罗斯学”研究生线上国际学术论坛——“相望·启迪:中俄人文交流与青年责任”举办。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等国内外二十余所知名高校的120余名研究生。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李永全、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瓦尔瓦拉·莫罗萨诺娃(Моросанова В.И.)、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经济政治与国家企业合作教研室主任叶莲娜·扎维亚洛娃(Завьялова Е.Б.)以及北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专家出席本届论坛。
李永全为论坛致开幕辞,他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20周年的重要节点。回顾百年,中俄之间交往密切,互相影响深远。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两国及世界和平都至关重要。目前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对“俄罗斯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鼓励青年学者紧跟时代趋势,努力学习,在“俄罗斯学”研究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北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文艺》杂志主编刘娟教授向听众详细介绍了“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的10年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效。她指出论坛创立的初衷在于为中外青年学者搭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推动俄罗斯学在中国的发展,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论坛始终围绕交流、互鉴、传承和发展主题,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呼吁青年学者要肩负时代使命,担当青年责任。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文艺》杂志副主编张晓东担任开幕式主持。
本届论坛特别安排了专家主题报告环节。В.И.莫罗萨诺娃教授以《Осознанная саморегуляция как 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й ресурс самоорганизации жизни в условиях пандемии》(作为疫情中自我建构心理手段的有意识自我调节)为题,详细介绍了自我调节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研究方法等相关情况,并向听众展示了疫情期间其团队根据民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态度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她的研究在当下生活和工作压力巨大的社会环境中,对个人如何调节压力、转化负面情绪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李永全在报告中介绍了国内“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及现状,并指出目前国内高校和师生从事“区域国别学”研究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问题。他结合自身经历,向青年学者们分享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并祝愿论坛取得成功。
本届论坛设主旨发言和四个分论坛,青年学者围绕“语言研究与世界文化图景”“俄罗斯学与汉学:中俄人文交流与互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回顾与前瞻”“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当代世界(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共宣读论文四十余篇。报告内容横跨语言学、文学、哲学、教育学、国际关系、艺术学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论坛培养跨学科人才的宗旨。
闭幕式上,俄罗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李兴教授和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Е.Б.扎维亚洛娃教授对此次论坛做了总结发言。两位专家高度评价参会同学的发言,并鼓励大家继续前行,在“俄罗斯学”研究领域不断深耕。经专家评审,本届论坛评选出最佳论文奖、优秀论文奖和最佳组织奖。俄罗斯研究中心肖甦教授和夏忠宪教授代表主办方宣读了获奖名单。闭幕式由俄罗斯研究中心专家、俄文系主任穆新华主持。
“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不断探讨形式与内容创新,本届论坛与俄罗斯中心的品牌学术活动——“京师亚欧名家讲坛”有机结合,邀请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俄罗斯哲学史教研室主任米哈伊尔·马斯林(Маслин М.А.)教授做了题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有关俄罗斯理念的哲学见解”的讲座,为参会同学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俄罗斯研究中心专家担任讲座主持人。讲座同时吸引了众多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俄罗斯文学、哲学感兴趣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