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田怀玉团队联合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中外8个机构合作,评估了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间,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在中国城市尺度(358个城市)和全球国家尺度(121个国家)对人口流动性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在中国实施COVID-19紧急响应之后社会经济条件越好的城市,城市内部出行强度的减少比例越大。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变化(包括迁入强度和迁出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只与政府控制措施有关。在全球国家尺度进行分析,发现在宣布COVID-19紧急状态后,社会人口指数和全民健康覆盖指数越高的国家人口流动性降低的越多。社会人口指数较高的国家在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和零售娱乐区的流动性降低的更多。这表明社会经济较差的地区未来将可能面临疫情加重和经济落后的双重负担,未来的政策应优先考虑降低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风险。
研究结果以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作者单位、唯一通讯单位,“中国城市和全球国家应对COVID-19大流行的人口流动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Associations between changes in population mobility in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at the city level in China and country level worldwide: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为题,在《柳叶刀-数字医疗》(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上在线发表,硕士生刘永红与青年教师王增淼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COVID-19紧急响应后中国各城市人口流动变化的异质性
全球变化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青年教师王增淼与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针对武汉市2万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对复阳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这一问题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2.16%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出现了复阳。研究团队在测量和比较复阳患者与非复阳患者的基本特征后提出:复阳患者在没有病毒暴露史、出院到复阳间隔较短、没有培养出活病毒的条件下,很可能不具有传染性。北京师范大学作为通讯单位,“《武汉市PCR检测复阳的患者可能不具传染性》(A follow-up study shows that recovered patients with re-positive PCR test in Wuhan may not be infectious)”为题,于2021年3月15日发表在《BMC医学》(BMC Medicine)。
研究团队作为中国大陆代表参编世界卫生组织标准《SARS-CoV-2基因组测序:对公共卫生产生最大影响的实施指南》(Genomic sequencing of SARS-CoV-2:a guide to implementation for maximum impact on public health)。
《SARS-CoV-2基因组测序:对公共卫生产生最大影响的实施指南》
鉴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研究团队受指派参与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结合人类活动、地理气候因素与社会属性等多尺度数据,通过病毒种群遗传学特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冠肺炎的研究工作,绘制不同时间段下新冠病毒传播的全球图谱,帮助理解病毒的起源,提供控制疫情的思路。同时受邀参与编写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报告《新冠病毒新认识—趋势与应对》。
团队开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系统”,可针对突发的疫情如“新冠肺炎”给与专题支持。该系统功能在完全满足国家卫健委工作指南要求的基础上,还为专家组及应急指挥人员提供了一系列的辅助统计分析算法、简要专家建议、简要应急处理处置办法等,为现场快速指挥提供支持工具,如调查表统计自动生成、多种类及多维度。目前该分析系统已经在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测试运行。
系列研究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科研攻关”项目、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急项目、高精尖学科(陆地表层学)、全球院学科建设项目等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组成部分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文章:《中国城市和全球国家应对COVID-19大流行的人口流动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
原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g/article/PIIS2589-7500(21)00059-5/fulltext
文章:《武汉市PCR检测复阳的患者可能不具传染性》
原文链接:https://bmc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6-021-01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