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伟大抗疫斗争的凝结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战“疫”实践中创造形成的精神品格,是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新成员。“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是对抗疫精神内涵的高度浓缩和提炼。其中,“生命至上”是抗疫精神内在的价值标尺和利益旨归;“举国同心”是抗疫精神外显的民心意向和国家力量;“舍生忘死”是抗疫精神指向的人生选择和意志担当;“尊重科学”是抗疫精神追求的务实品格和创新勇气;“命运与共”是抗疫精神承载的世界情怀和道义担当。内涵丰富的抗疫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抗疫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
生命至上: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生命至上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人民立场的直接体现。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生命是一切利益形成的起点,是人的利益的根本载体。面对疫情肆虐,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客观现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疫情、战胜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危机之下,中国共产党对生命的尊重和救护见之于抗疫斗争的每一个细节中: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坚持中西医结合,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在疫情暴发的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460多万个基层组织,筑起一座座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数百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重承诺成为应对疫情的首要原则。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人民立场。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对初心的践行和对使命的担当。“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因此,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共产党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共产党就初心和使命的表达,是其对自我价值理念的呈现,秉持生命至上的原则遵循是中国共产党价值理念内在逻辑展开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抗疫斗争中对生命的坚守集中体现了全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为青年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理解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全新的现实视角,具有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青年学生群体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善,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和不良观点的影响,出现对党的性质认识不清、对党的初心感悟不深、对党的使命理解不透等问题,最终影响到青年学生对自身行为的价值判断,乃至对人生成长道路的正确选择。这就需要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依托鲜活的抗疫先进实例,充分展现、生动宣传抗疫精神承载的价值理念,做到思想意识信息的精准有效传递,以此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感染激励青年学生,帮助学生在了解抗疫实践和领会抗疫精神中真心感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能够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作为当前学习和未来工作的价值基点,作为指导自身思想形成和行为实践的价值准绳,在服务人民群众的各项事业中生成学习的强大动力,理性规划个人的职业走向,自觉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同频共振。
举国同心:激发青年学生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全国人民进行的抗击疫情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爱国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续写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篇章。
疫情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统筹各方力量,果断决策,快速行动,利用自身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动员、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到抗疫斗争中。346支国家医疗队、超过4.2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10位业内著名的院士及其团队奋战一线,全国近1/10的重症医学骨干接力上阵。广大公安民警、新闻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等坚守岗位,深入一线,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形成万众一心合力抗疫的必胜力量。疫情防控的鲜活案例让青年学生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看到了伟大祖国的有力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佐证。而伟大抗疫精神,不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表达,而且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例如,奋战在抗疫前沿的最美逆行者舍小家为国家,用行动展现了职业的责任担当,也用坚守映衬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关心国家抗疫大势,志愿参与抗疫服务的普通公民,以各种方式将小我的力量投入到抗疫的国家力量之中,从坚决遵守疫情期间出行管控规定,到网络发帖支持最严抗疫举措,再到捐出自己的有效抗疫物资,举止虽小,但意涵深远,其中既有对生命的敬畏,也有对国家制度的尊重,更有用个人担当分忧国家难题的心中思虑。正是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新时代国家情怀,支撑起了国家抗疫的部署安排,使疫情蔓延的势头迅速得到控制,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有序恢复,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国家发展目标创造了条件。疫情中涌现的爱国实践和彰显的爱国精神,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实现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习近平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化危为机,将疫情危机转化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充分发掘并运用疫情中涌现的感染人、打动人的鲜活资源。准确阐释抗疫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价值元素,深入探究依托抗疫精神培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例如,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以阐述抗疫精神基本内涵为基础,讲好抗疫故事,在“共情”上下功夫,充分抓住在抗疫斗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传递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抗疫斗争的先进事例,通过实践效仿,以点带面,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足当下,投身爱国报国的实践行动,着眼长远,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使个人梦想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大放异彩。
舍生忘死:培养青年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舍生忘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彰显了超越小我、成就大义的精神品格。从历代挽救民族国家危亡而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到反抗阶级压迫为劳苦大众寻求解放的革命先驱,再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忘我工作、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无不传承和弘扬着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追求。舍生忘死的实践行为是人生价值判断和坚强意志担当的外显表现,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极致表达,彰显的是深厚的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度的大局观念、强烈的大义追求。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度彰显与弘扬,充分呈现在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医护人员把疫情当作命令、把防控当作责任,英勇无畏冲向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用行动诠释信仰,在奉献中砥砺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马克思指出,“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459个人在奉献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自我价值也得到实现。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责任和民族担当,不仅要学习先进知识,掌握过硬技能,还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树立崇高人生追求,在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成为一个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有贡献的优秀人才。而疫情中鲜活的案例更容易感染、带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看齐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传宣讲,能够充分发挥抗疫英雄的标杆榜样作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理念,坚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顾全大局、爱国奉献,使奉献精神成为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用执着和汗水书写新时代的奋斗故事。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针对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他们的思想特点,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讲授。93注重运用抗疫斗争的鲜活事例,依托实实在在的身边人物、英雄事迹、抗疫经历,全面、准确、生动地呈现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形成极强的现实冲击感和强烈的心灵震撼,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的同时,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将战“疫”的场所、物品、各种形式的家书家信等能够体现抗疫英雄忘我精神的现实材料收集整理后记录成册,打造抗疫精神宣传教育基地,用实物形式呈现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价值理念,为开展以抗疫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载体,促进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为更好地培育青年学生的奉献精神创造条件。
尊重科学:培养青年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尊重客观规律,勇于探寻客观规律,在深刻认识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客观规律的理念和态度,它提炼和外显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历来尊重科学,善于运用科学,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用科学的精神引领发展,用科学的思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将科学思维、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作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赢得各种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战“疫”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精神取得伟大斗争胜利的典范。
疫情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警示,科学是战胜疫情的利器,应对疫情离不开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习近平多次强调,既要有责任担当之勇,又要有科学防控之智。面对前所未闻的新型传染性疾病,中国在抗疫斗争中始终秉持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在决策指挥上,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谋划部署,精准靶向施策;在药品研发上,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的研发;在病患治疗上,广大医务工作者深入研究病例诊断康疗,及时总结成功救治经验,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千方百计提高重症病例的救治效果;在疫情防控上,各级组织既积极采纳普遍有效的防范举措,又结合自身特点和区域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现疫情防控期间对国家社会的科学治理,使抗疫斗争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科学精神、贯穿着科学原则,这成为我们最终战胜疫情的最有效武器。
伟大抗疫斗争呈现的科学精神以及贯穿科学精神的案例实践具有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面对越发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科学精神成为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发挥抗疫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作用,需要将抗疫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程中,努力做到课程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以疫情斗争的科学理论、科学实践,支撑、诠释、展现抗疫的科学精神价值。此时知识为价值提供了生动的注解,将价值观引导融于知识点讲授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并内化。49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依托科学创新激励的各类平台载体,借助科学理念培育的多样途径渠道,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增强科学意识、培养科技思维、塑造求真品格,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在学习生活中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推动国家的科学进步与发展。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作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培养务实的科研精神,塑造求真的科研品格,在科学研究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努力成长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优秀科研工作者。
命运与共: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330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而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深入发展,信息通讯技术和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革新,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人员往来愈加频繁,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更使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人类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存格局已经形成。凭一己之力解决世界问题,解答人类命题,化解地球难题已无可能。从生态环保到国际安全,从资源利用到人口控制,从气候变化到人道救援,无不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即使是出现在一国之内的问题,其化解之道也需秉持世界眼光,心怀人类情怀。传染病防治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抗击疫情更需要各国的和衷共济,协同合作。习近平强调,“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中国在防控疫情中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再次表明,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中国始终坚定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抗疫合作开启了命运与共的新征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中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人类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有利契机。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共生思想、人类和谐共存思想、全球正义思想、全球治理思想等多层内涵,为培养学生世界情怀提供了重要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应运用好中国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以实际行动展现国际主义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事例,加强青年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这既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注入人类情怀,也要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合作交流,拓展教育眼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责任方面有所担当,努力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共同体生存意识、共同体价值取向、共同体治理理念、共同体责任担当和共同体参与自觉,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要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积极投身到国际国内社会实践当中,努力承担起世界公民的角色,将广阔的国际舞台作为自己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的实践平台。
本文刊发于《思想教育研究》,作者为冯刚、朱宏强,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Sd9OnANHr3ppXVVKukc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