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农教中心”)和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女童和妇女教育:回顾与展望”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召开。包括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女童和妇女教育论坛的学者和亲历者以及新一代的女童和妇女教育研究者在内的20人参加会议。座谈会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
今年是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座谈会围绕“集体回忆:女童和妇女教育的过去”、“讨论:过去和现在——女童和妇女教育的问题域的转换”、“学术未来:性别教育研究的展开方式”等议题全面深刻地回顾了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以来中国女童和妇女教育取得的成就,并展望女童教育的未来。座谈会由农教中心执行主任曾晓东主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教育处处长贾楠和农教中心主任黄荣怀分别致欢迎辞。
座谈会上半场围绕“集体回忆:女童和妇女教育的过去”话题展开,各与会专家积极发言,其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满生回忆了1995年举办世界妇女大会的背景、历程和感受;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史静寰提出90年代是追求性别平等,把性别真正纳入主流的、特别高峰的一个时期,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则逐渐弱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中国全委会全民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学校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周卫对中国女童教育研究做了历史回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专家郭晓平提出女童妇女的教育应该是人类文明的教育的观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蓝建呼吁在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性别问题须纳入到学校外的终身学习的领域中;北京益创乡村女性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琼从社会组织行动层面提出如何将培养好的乡村女教师、社区骨干、带头人等女性精英的力量和能力再发挥出来,这是一个社会组织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焦健通过分享两个案例,提出国家层面的机构或组织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但是在社区、家庭、社会层面还缺乏这样的意识;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2002-2009年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监事张铁道谈到当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国际教育合作方面的成功范例,即国际理念、国际体制机制、运行机制何以在中国落地,二是中国积累了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回馈国际社会。
会议下半场主要是对“讨论:过去和现在——女童和妇女教育的问题域的转换”和“学术未来:性别教育研究的展开方式”层面的深度探讨,曾晓东首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值此农教中心即将召开理事会之际,在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的大背景下,农教中心女童和妇女教育领域项目要如何继续深化和推动下去?二是如何更好更精准地落实北师大赋予农教中心“将农教中心的研究项目拓展到海外”的新任务?各位与会专家就此进行了讨论,提出可通过在日常的工作中、生活中去创造更多事件,增加对性别平等和女性群体的敏感度;将行动研究纳入对女童教育的研究方法中;可通过与邻国国家合作开展一些类似的,跟女童相关的研究;可挖掘女性终身教育后对子女教育、家庭的架构、隔代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哪些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结合教科文组织工作的模式,将农教中心的试点项目与国际关注的热点相结合等观点,对农教中心女童教育领域未来的工作建言献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新蓉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莉莉作总结发言。郑新蓉提出三点想法:一是一定要特别用足用好用齐各种策略、资源和口号把性别平等落到实处,对国际社会性别平等的承诺要更加有力的推进;二是通过此会议进行深刻反思,关于女童教育、妇女教育的项目及研究人员在遍地开花的同时为何失去了永动力和持续性;三是我们的行动推动力还不够有力,很多美好的理想还没有变为现实,同时对现实的把控还要适应于现实,从而推进性别平等问题。张莉莉通过阐述女童入学难的问题、贫困女童失辍学问题、女童生活技能教育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详细总结了1995年举办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中国的儿童和妇女教育发展的历程,提出今后中心要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妇女发展与女性领导力”是农教中心四个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座谈会集结妇女与女童研究领域的两代学者,为学术和实践交流与碰撞提供了宝贵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