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成果]生命科学学院廖万金教授团队发文提出植物-昆虫群落多样化的新假说

[成果]生命科学学院廖万金教授团队发文提出植物-昆虫群落多样化的新假说

5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廖万金教授团队在生态学期刊Ecology发表了以王蔼英博士后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Host insect specificity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drive parasitoid diversification in a plant–insect community”。本研究针对植物-昆虫群落多样化提出了“宿主资源丰富度”和“拟寄生者种间竞争”两个新假说,通过实验验证,提出了高营养级昆虫的种间竞争驱动了植物-昆虫群落多样化的新观点。


自然界中,植物、食草昆虫及拟寄生者之间的生态相互作用十分普遍,对于群落的组装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榕树-宿主榕小蜂-拟寄生蜂系统提出了两个新假说。1)“宿主资源丰富度假说”,该假说认为拟寄生者可能会倾向于与更丰富更稳定的宿主资源(传粉榕小蜂)产生较多协同成种的多样化模式;2)“拟寄生者种间竞争假说”,该假说认为具有较强种间竞争的拟寄生者(寄生于传粉榕小蜂的拟寄生榕小蜂)可能会存在较高的竞争排除从而产生较多宿主转移的多样化模式。


图1 研究系统。实线箭头表示直接的相互作用,虚线箭头表示间接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寄生传粉榕小蜂的拟寄生榕小蜂物种比造瘿榕小蜂的拟寄生榕小蜂物种多,意味着寄生传粉榕小蜂的拟寄生者之间具有更强的种间竞争。相比于与传粉榕小蜂,拟寄生榕小蜂与造瘿榕小蜂之间具有更一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更少的宿主转移事件。这表明拟寄生者的种间竞争而不是宿主昆虫的资源丰富度是该三营养级群落协同多样化模式的主要驱动力。该项研究强调了在植物-昆虫三营养级群落的组装中,高营养级昆虫的种间竞争对于群落的多样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王蔼英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彭艳琼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廖万金教授为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大勇教授、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杨大荣研究员、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James M. Cook教授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32261123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1M700472)、“111”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13008)和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2-KF-10)的支持。



Details are in the caption following the image

图2 协同系统发育模式分别在(a)传粉榕小蜂与拟寄生榕小蜂,(b)榕树与寄生传粉榕小蜂的拟寄生榕小蜂,(c)造瘿榕小蜂与拟寄生榕小蜂,(d)榕树与寄生造瘿榕小蜂的拟寄生榕小蜂。



图3 各项协同多样化事件(协同成种、物种加倍、宿主转移和丢失)的分布在(a)不同类群之间,(b)榕树与不同生态型的榕小蜂之间。


论文链接:https://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cy.406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