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头条关注» 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优势,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优势,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2023年8月,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双百行动”,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近日,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东省教育厅推出“双百行动 高校担当”栏目,聚焦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智力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百千万工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担当作为。


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与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社区举行党建结对共建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艺术社区创建、设计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等开展合作。


这是北师大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又一新举措。


北师大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表示,学校将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加快推动珠海校区建设,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以深入推进校地党建结对共建为牵引,强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着力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和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北师大力量。



以校区优势特色赋能地方发展


南方+:学校如何凸显珠海校区办学特色,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


王守军:作为中国教师教育的探路者和排头兵,北师大始终坚持履行好国家使命任务,并积极实施“强师工程”,不断深化与地方合作,培养更多更符合粤港澳大湾区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在珠海校区,学校布局多个优势特色学科,包括以文理基础学科、计算机相关学科和统计与数据科学为中心的基础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需求的工科,注重文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的应用文科,以及突破学科壁垒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打造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珠海校区建设不断跑出“加速度”,列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中“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并在整体迁建、部分移植、孵化新增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基础上,独立获批多个省部级、市厅级科研平台。


(图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校园)


社会服务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珠海校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省共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等,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举办大学生电影节、开设中华文化系列讲座、承办香港晋升教师内地学习团项目和澳门中小学骨干校长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培训班等,促进粤港澳师生交流交往。


在“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之下,我们持续导入优质师资力量和科研项目,不断推动优秀毕业生和校友到广东就业创业,努力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以党建结对共建激发“百千万工程”新活力


南方+:广东正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珠海校区如何发力服务?


王守军:我们把落实“百千万工程”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制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联区镇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7年)》,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行政、科研、教学、党建、团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的工作组,通过产业共促、活动共办、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等方式,围绕产业经济发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特色集体经济运营、人才培养和改革创新等加强校镇共建。


其中,我们以校地党建结对共建为牵引,坚持把党建结对共建与服务珠海、广东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安排,为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做好根本保障,目前已开展53项结对共建项目。


(图注:2024年6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家能源集团举行校地党建结对共建揭牌仪式。)


比如,学校文理学院去年底与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启动党建结对共建,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人才贯通培养,帮助该中学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同步驶入发展快车道,双方于今年5月深化合作,打造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和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会同书院党委携手珠海市斗门区小濠冲村党委,围绕活动举办、群众服务、品牌培育等展开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图注:北京师范大学会同书院师生代表前往珠海市斗门区小濠冲村开展“苑—村”合作之“相约小濠冲”活动,该活动是会同书院“苑—村”合作项目的重点内容之一。)


南方+:如何让校地党建结对共建工作成果形成长效机制?


王守军:我们认真做好对结对资源的摸底调研、牵线搭桥和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工作台账,推动双方结对需求和能力特长实现精准匹配。同时,发挥党委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和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党组织书记例会,切实研究结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及时总结结对过程中的创新做法、成功经验和实际成效。


(图注:中共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总支部委员会、中共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委员会党建结对共建签约仪式现场。)


全方位推动城乡融合“双向奔赴”


南方+:服务“百千万工程”,珠海校区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守军:我们结合“师大所长、地方所需”,重点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美丽圩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三方面开展工作。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与珠海市合作开展基础教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工程,全方位助力珠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构建以珠海实验幼儿园、珠海实验学校金凤校区(小学部)、东岸校区(初中部)、香山校区(高中部)一体化管理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实验】直属附校集团,并深入推进与珠海市基础教育合作框架协议落实,重点提升珠海市西部地区21所相对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加快斗门区、金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挖掘乡村价值、盘活集体资产,通过开发乡村文化IP、市场化运营文化集市,我们协助唐家湾镇发展农文旅产业、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推动那洲艺术村和那洲艺术创新园区建设,并推进唐家湾镇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有效提升美丽圩镇的特色化品质化水平。


我们还积极参与支持唐家湾镇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培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久前,珠海校区第四届“山谷艺术节”走出校园,在唐家湾镇举办星空音乐节、艺术夜市等多场大型文化惠民活动,提升社区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此外,我们培育了一批大学生“义务讲解员”,开展普法宣传、反诈宣传、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并定期举办“宣讲团进基层”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第四届“山谷艺术节”,活动期间在唐家湾镇举办星空音乐节、艺术夜市等多场大型文化惠民活动。


南方+:未来还有哪些部署谋划?


王守军:下一步,珠海校区将进一步聚焦“百千万工程”任务目标,坚持党建引领,更加注重挖掘优势潜能,加强统筹协调、联动发展,在结对的“量”和“质”上重点发力,不断提升结对共建效益,产出更多结对成果,形成宽领域、多层次、高质量的结对共建新局面,在服务“百千万工程”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贡献更多力量。


(图注:2023年12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赴唐家湾镇政府召开结对共建座谈会。)


其中,学校将继续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围绕教育质量评价、教师队伍建设、合作办学、校地融合等,助力珠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深挖那洲社区艺术魅力,以艺术家营地、田园民宿、观光农业等方式,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学研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新路径,形成更多“美丽圩镇”建设成果;多措并举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更多文明实践活动品牌;依托乡长学院,结合镇域发展需求、集中优势师资,探索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育机制,持续为“百千万工程”赋能。


(图注:2024年1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赴唐家湾镇那洲社区开展高校联区镇“百千万工程”行动调研。


【案例】


构建北师大珠海实验直属附校集团


自2018年以来,珠海高新区委托北师大先后托管金鼎中学和金凤小学,助力中小学提升办学质量。2023年,双方共建北师大珠海实验幼儿园,由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北京)派驻园级管理团队负责开办运营管理。


今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与珠海市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深化基础教育领域校镇合作,打造北师大珠海实验学校(东岸校区、金凤校区、实验幼儿园,分别为初中部、小学部、幼儿园),并纳入北师大直属学校统一管理体系。该校覆盖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全阶段,将大大促进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提高教育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图注:2024年5月10日,珠海高新区管委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基础教育领域合作框架协议


发挥学科优势打造艺术社区


与唐家湾镇那洲社区结对共建后,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师生在特色文化发掘、艺术园区建设运营以及文创产品开发、乡村美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协同合作,提升该社区发展面貌。


通过多次实地考察,设计团队对那洲社区整体空间结构、文化背景、人口特征、资源分布及其艺术相关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识别那洲社区现有定位与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多角度深挖社区艺术资源和旅游资源,以课题方式完成了两组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发展方案,目前正陆续推进落地。


(图注:2024年5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直属党支部与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社区党委举行党建结对共建签约仪式。


其中,第一组方案围绕“乐民那洲”主题,以品牌建设为统筹,通过建筑融合、人文挖掘、产业结合等,设计出以水彩风格为基础的“那洲一家人”创意拟人形象与logo,打造榕树驿站、版画互动装置、“那”片草坪、芦蔸粽售卖车等系列项目;第二组方案以“引留结合,五感慢游”为核心理念,涵盖IP形象创作、观赏路线统筹、艺术互动装置设计、手作体验活动等,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此外,团队打造“绿意之窗”“慢生活驿站”“触感花园”“妙听竹林”等互动区,为游客提供集视觉、嗅觉、触觉为一体的多重感官体验。


原文于2024年8月19日发布于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作者姚昱旸,系南方日报记者。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08/18/c9665234.html?CollD=3829&appversion=115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l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