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青海,珠玉天成、文明璀璨。一批批北师大人响应国家号召,援助青海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援青是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北京师范大学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全力支持青海师大的建设与发展。
多年来,一批批北师大人响应国家教育援青的号召,满怀热情、跨山越水,将智慧与汗水倾注于青海教育,助推青海师范大学在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为青海省乃至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勇担使命,教育援青跨越世纪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北师大便发挥自身优势,支援青海师范院校建设发展。1956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青海师范专科学校(青海师范大学前身)。1956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分配3所师大支援其它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通知》。文件对北师大、东北师大、华东师大3校支援其它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数和情况进行了说明,明确提到北师大82名教师被分配支援其他高等师范院校。从1957到1958年,北师大相继有20名教师前往青海支援师范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分配3所师大支援其它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通知
2018年,在教育部的部署推动下,北师大进一步深化“教育援青”,与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共建青海师范大学。又与青海师范大学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形成了由北师大牵头的组团式帮扶青海师大的对口支援工作新格局,拉开了新时代北师大对口支援青海师大,助力青海师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序幕。
人才援青,引领学校发展新方向
北师大党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签署协议后第一时间选派时任学校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同志挂职担任青海师大校长。连续四年将对口支援青海师大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写入学校“十四五”规划。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一行前往青海师大就开展支援帮扶事宜进行座谈
2018年之前,青海师大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综合大学,学校开设了包括师范类在内的很多专业,但作为师范大学核心的师范类专业并未出新出彩。史培军认为,“师范类高等院校最核心最本质的工作就是培养高质量师范生,进而推动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他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经省政府同意,对学校发展作出重新定位,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师范大学。
史培军从培养教师摇篮的教育学院入手,亲自联系青海师大学教育学院,从建章立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院的发展进行全方位指导。同时,调动全校资源,从资金、人才、教学设备等各方面支持教育学院的发展,激发了学院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
2019年,史培军立足高原高海拔、多文化、欠发达的特点,提出了“高原教育”的概念,主张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高原智慧教育、高原儿童脑认知等方面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每年召开高原教育高峰论坛。至今,“高原教育”这一概念已经在国内学术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019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参加了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栏目的访谈,介绍北师大对口支援青海师大的开展情况
四年来,北师大先后选派52名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式参与青海师大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其中7人分别担任校长、院长等职务,22人被聘为研究生导师,20人被聘为讲座教授。在北师大对口支援干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持续优化学校专业布局,青海师大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获青海省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了17个师范专业“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全覆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也得以大大加强,获批历史学、地理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增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外国语言文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北师大还帮助青海师大不断提升服务青海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支持“四地建设”的能力。协助共建附属玉树实验学校,创新性完成国家通用语言集中培训项目等4个项目,成为青海省唯一入选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孵化项目机构,承接青海省高素质农牧民和耕耘者培训,大大提升当地教育的“造血”功能。
创建大平台,助力科学研究实现新发展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海师大的科学研究只有立足高原,开拓创新,才能在特色领域科学研究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当时青海省还未参与其中。史培军主动向青海省政府汇报情况,并积极与中科院协调对接。最终,青海省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副组长单位参与,青海师大地理科学学院超半数教师参与该科考项目。在北师大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2018年10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建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简称“高科院”。
2018年,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高科院以“汇聚人才智力,服务高原发展”为宗旨,开创性地设立高原教育、高原地理与环境、高原生物、高原历史与文化等九大研究领域,建有5个研究中心、64支科研团队,汇聚500多位省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系统的科研创新、人才培育和智库咨询工作。如今,高科院已与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国企等37个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连续四年举办“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打造了在国内外高原科学研究领域声誉显著的学术品牌。北师大36名专家学者组织参与高科院16个科研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并吸纳青海师大教师参与到团队工作中,实现传帮带培深度合作。截至目前,高科院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项目12项,牵头完成1项省级重大专项。各科研团队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527篇,出版学术著作45部,多篇智库报告还得到了省部领导的批示。
为深入挖掘青海红色文化基因,在北师大的支持协助下,2019年5月,经青海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落户青海师大。北师大作为理事长单位,全力支持推进研究院组织架构、研究团队建设、资料室、展馆等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有6支科研团队围绕“两弹一星”精神开展深入研究,已成功举办两届高层论坛。北师大还积极协助青海师大创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2019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深入开展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自此,青海师大“两院一基地”的科研新格局已形成,成为推动青海师大理工类学科、文史类学科和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助力青海师大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火车头。
2018年以前,青海师大仅有科研平台和基地9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基地各4个。在北师大的鼎力帮扶下,在“两院一基地”的带动下,青海师大科研项目经费逐年递增,由2018年的7049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1亿元,新增科研平台和基地11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野外观测站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基地3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2个。
依托“强师工程”,深化支援创新高
为进一步深化支援成效,北师大积极探索帮扶新模式、新举措。带头创建了对口支援青海师大高校联席会议制度,至今已召开五届联席会,14所高校共商共研发展思路,凝聚合作共识;依托对口支援青海师大实践,成功探索总结出依托师范院校结对帮扶实现“一校帮一省”的新模式。
第五届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高校联席会议在北师大召开
为提升中西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在多年实践探索基础上,2021年北师大推出实施“强师工程”,当前已形成“优师计划”、“启航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基础教育监测和诊断计划”、“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和“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六大计划体系,实现从师范生招生、培养、输送到教师职后支持、教育监测诊断的全流程、闭环式、系统性改革。
“强师工程”整体思路
青海师大既是我校对口支援高校,又是“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简称“提质计划”)北师大组团的成员高校,被学校纳入“强师工程”的实施范围。在提质计划组团中,北师大作为牵头高校,与安徽师大、四川师大、西北师大共同帮扶青海师大、阜阳师大、西昌民族幼专和阿坝师院。在确立组团内重点帮扶高校时,北师大主动认领帮扶青海师大,成为“提质计划”十个组团内唯一一个由牵头高校直接帮扶薄弱师范院校的对子。在推进实施中,北师大接受青海师大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学生管理与服务专题培训班、研究生导师业务能力培训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积极推动青海师大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待建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与预申报工作;与青海师大联合主办第二届高校语言文字工作论坛;有序推进学科建设帮扶计划、专业建设帮扶计划、一流课程建设计划等;每年接受青海师大交流学生70余人,全面助力青海师大实现师范教育办学水平精准提升。
在北师大的帮扶支持下,青海师大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学校跻身地方高校的一流行列,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3年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启航之年。北京师范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全面推进“强师工程”“优师计划”实施,带领青海师大共同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为提升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强化中西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携手同行,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