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头条关注» 励教兴邦,初心不渝!北师大筑梦教育强国的百廿年探索

励教兴邦,初心不渝!北师大筑梦教育强国的百廿年探索


IMG_257

2014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和祝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校园时,同闻讯赶来的师生热情握手。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师道,师道,谁与立?责无旁贷在藐躬……”20世纪2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由高师升格为师大,首任校长范源廉撰写校歌,把“师道”责任赋予师大师生。


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时隔8年,2022年9月7日,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同学们“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从开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之先河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到享誉海内外的国家重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走过了120年的发展历程,她的身上寄托着中国教育强国的梦想。2022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廿华诞之际,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接受《中国新闻发布》专访,畅谈学校红色基因与改革发展。


IMG_258


问:您如何理解北师大校训的涵义?师大人耳熟能详的“木铎金声”代表着怎样的精神?


答: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学校办学治校理念的反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特别提到:“北京师范大学是百年名校,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学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十分精炼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校训的提出及题写者启功先生将其阐释为“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它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做学问与做人、做一般人和做老师的辩证关系,延续了学校“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也是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师道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而“木铎金声”作为一种具象化表达,出自《论语》“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此后木铎便逐渐演化为指代教育之事,其敲击之声有匡正民心、教化天下之意。北京师范大学以“木铎”自喻自勉,百廿栉风沐雨、弦歌不辍,扛起了“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使命担当,孕育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塑造了“盛德励耘、上善乐育”的独特气质。这些意象已熔铸成每一位北师大人最鲜亮的精神底色,为我们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着不竭动力。


IMG_259

1985年,在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时,北师大学生自发打出了“教师万岁”的标语


问:回首百廿发展之路,北师大取得了哪些开拓性成就和阶段性成果?


答: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策源地,北京师范大学对于国家教育发展自始便有“开先河”“垂典范”的责任,也书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诸多“第一”。从百年前率先派出海外留学生、强调以我为主办出特色,率先开办教育研究科、倡导教学科研并重,率先创办平民学校、普及教育传播思想……到上世纪80年代首倡设立新中国教师节、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再到新时代探索实施“强师工程”、筑牢国家教育基石,北师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民教师,为各行各业输送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在教育强国的伟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望百廿,推广白话文和国语运动、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编著《中国通史》、研制国家《通用规范汉字表》、编绘《中华建设新图》、开创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构建光反应量子化学理论、推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北师大始终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和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请您谈谈,北师大是如何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的?


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8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将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作为核心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贯穿到改革发展全过程,服务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在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振兴乡村教育,建强教师队伍,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优秀教师,是北京师范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从“输血”到“造血”,从“扶智”到“提质”,近年来,北师大积极探索实施“强师工程”,按照“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推进六大计划,形成从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教育质量监测诊断、奖励和公益行动的全流程、闭环式、系统性的改革举措。这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学校已将其正式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


在招生培养输送方面,2020年,北师大首设“志远计划”,按照“省来县去”原则,面向当时52个未摘帽贫困县所在省份招收本科定向就业师范生;2021年,教育部启动“优师计划”,北师大在“志远计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实施“优师计划”,逐步扩展招生范围至832个脱贫县所在省份,并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县域师资的补充力度。学校不断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创新,完善多学科支撑师范教育的体制机制,构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三维一体培养模式,探索“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志存高远、乐教适教的基础教育高素质师资和未来教育家。同时,强化终身支持和跟踪帮扶,2020年起实施“启航计划”,重点奖励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一线任教的毕业生,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


在职后发展提升方面,学校实施“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探索“线上+线下”“能力+学历”培训模式,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今年7月,北师大联合“大力教育”推出的“强师在线”公益平台正式上线,汇聚全国40余所高师院校基础教育学科科研成果及其附属学校一线教师教学经验,面向脱贫摘帽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提供精准公益服务,打造“资源场景化、学习自主化、教研协同化、成果可视化”的教师成长平台。近期,北师大还启动了一项服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百千万计划”,拟在“十四五”期间,联合县域政府、联动社会各界力量,以“百县”“千校”“万师”为目标,遴选共建百个“强师工程”项目县,携手打造千所“立足乡土、特色突出”的项目校,培育万名“四有”好老师,助力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政策研究方面,学校发挥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优势作用,围绕“双减”、普职分流、脱贫摘帽县教育现状调查和质量监测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度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教师成长规律与教育帮扶规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问:近年来,北师大在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双一流”建设方面,有哪些新成绩新经验?


答:“双一流”高校承担着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大使命。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等1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教师教育是百廿师大的优势特色和立校之本,在优化学科布局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处理好综合性与教师教育特色的辩证统一关系。综合性学科平台是高原、是基础;教师教育是高峰、是特色。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合力。近年来,学校着力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以六大学科群为支撑,着力铸就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未来,北师大将以12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为建设重点,通过示范引领和协同支撑,形成“高峰耸立、高原突起”的学科发展态势。


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师大如何传承和发扬百廿发展历程中沉淀的红色基因与文化,并将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答:北京师范大学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始终同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是当之无愧的“红色师范”。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基层组织之一。这里前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五四运动八勇士、“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先驱等一批彪炳史册的革命志士,今有“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文秀等一批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优秀学子。这些百廿峥嵘岁月中沉淀的红色基因与文化品格,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更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宝贵教育资源。聚焦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北师大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着眼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十年、二十年之后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高素质教师和各行业领军人才,未来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IMG_260

1922年,李大钊(后排左三)与女高师学生合影。前排左四是李大钊亲自介绍入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女高师”全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31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贯通融合,打造“身边的思政课”和“行走在祖国大地的思政课”。学校每年都组织开展各类实践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黄文秀就曾参加过学校首届“启功教师奖”的寻访调研,她作为志愿者赴海南、广西两地深度采访3位乡村教师,这次实践让她对家乡山区的贫困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她反哺家乡的决心。


我们希望从北师大走出来的学生,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能深刻理解母校“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赤诚初心,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勇敢追梦、接棒奔跑,谱写属于北师大人的新时代青春之歌,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原文刊载于《中国新闻发布》杂志(实务版)第009期 新征程·足迹栏目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jUhr92IvEX_JZKXwUXW4N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