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九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八年脱贫攻坚、两年乡村振兴,教育部直属高校全情投入、积极作为,形成了具有教育特色的帮扶之路,也充分体现了教育作为和担当。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在“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九场新闻发布会发言,点评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的特点和成效。
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扶贫研究工作者,我真切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取得的骄人成就。在过去10年帮扶奋进历程中,直属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把高校优势与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帮扶模式,成为中国教育脱贫和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书写了新时代定点帮扶的高校答卷。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帮扶组织体系,助力帮扶地区脱贫和发展。在教育部党组统一部署下,直属高校主动将定点帮扶纳入学校到事业发展中,构建了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内外联动、精准高效的定点帮扶工作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职责清晰的帮扶组织体系,把高校管理机制优势转化为帮扶地区的治理活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帮扶地区的发展效力,圆满地完成了帮扶目标任务。
二是践行时代使命担当,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为民初心奉献在高校帮扶征程上。直属高校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扶贫工作、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将高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定点帮扶实践相结合,把党和国家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我国脱贫攻坚最前沿、第一线,为脱贫致富做出了高校应有贡献。
三是创新“农林、教育、旅游、健康、消费、城乡规划、非遗(文化)、资源环境”等八大高校帮扶联盟的组团化帮扶模式,提高了帮扶整体效力。这一创新模式改变了“单打独斗”工作方式,实现了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各自帮扶的“点”联结成教育系统的“面”,产生了“1+1>2”聚合集成效应,显著提高了定点帮扶的整体效力。
四是在实践中形成了多样化各具特色的精准帮扶路径,推动了帮扶地区全面均衡发展。10年来,直属高校总结帮扶经验,持续发挥辐射带动优势,调动校友和社会资源,形成了教育帮扶、智力帮扶、健康帮扶、科技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文化帮扶等高校帮扶路径,涌现了62项高校特色帮扶工作范例和教育脱贫攻坚案例库、培育了102个乡村振兴创新模式和典型范例。
五是坚持激发内生动力,拓宽赋能共同富裕之路。直属高校坚持“赋能式”帮扶,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赋能农村和农民自我发展。通过捐资助学、科技服务、人才培训、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等形式,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积蓄了强大动力!
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帮扶将从“攻坚战”转为“持久战”。相信在教育统一部署下,直属高校必将发挥更为强劲、更加有效特色作用,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蓬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