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头条关注» 谋划“十四五”产业扶贫新局——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张琦

谋划“十四五”产业扶贫新局——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张琦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数据,全国832个贫困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超过30万个,产业扶贫帮扶政策已覆盖98%以上的贫困户。


产业扶贫在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产业扶贫中,龙头企业特别是国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至关重要,涌现了一些可供研究的典型。


10月29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做好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的转型升级,建立健全扶贫特色产业对脱贫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新路径,保持扶贫特色产业稳定发挥作用。”张琦说。


张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张琦从1988年开始致力于农业农村经济与扶贫政策研究,潜心研究扶贫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2013年以来,张琦聚焦精准扶贫,常年深入贫困山区第一线调研,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在包括产业扶贫在内的扶贫脱贫机制理论与政策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近日,就如何谋划“十四五”期间产业扶贫等相关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张琦。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瞭望》:怎么看待产业扶贫在整个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张琦:在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帮扶各方牢牢地抓住了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探索出了农业产业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解决了贫困人口创业难、就业难、发展难、自力致富难的问题。


一是通过精准规划、精准施策,产业扶贫切实提高了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从全国整体来看,2015年至2019年,产业带贫增收效果十分显著,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3416元增加到9808元、年均增长30.2%。从地区层面来看,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接地气”的优秀扶贫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和增收作用明显。


二是通过规模运作、效益外溢,产品扶贫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产业扶贫项目在扶持传统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受援地区特色,引入新型产业,力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帮助受援地区调整原有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三是通过自力更生、劳动致富,产业扶贫有效提升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通过广泛的技术培训,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结构得到提升,贫困地区累计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超过130万人。电商扶贫、直播扶贫等新型扶贫产业也为贫困人口打开了看世界的新眼界。可以说,产业扶贫从根本上打破了贫困人口的贫穷宿命,让贫困人口有业可从、有钱能挣,给贫困人口创造了发挥自身能力的竞技场,实现了依靠劳动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景。


四是通过创新探索、科学实践,产业扶贫培育了一批可持续发挥带贫减贫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贫困县累计培育引进各类企业6.76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71.9万家、发展家庭农场超过15万家。贫困地区创建扶贫产业园2100多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3个、农业产业强镇21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70个。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政府支持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和市场经验,为产业扶贫扩大减贫覆盖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发展基础。


将产业扶贫与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有机结合


《瞭望》:产业扶贫如何与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做好有机结合?


张琦: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集中在人力资本和土地资本两个方面,但人力资本既是贫困地区的优势,也是劣势。优势体现在人口密度大、劳动力丰富,存在一定剩余可以调动。劣势体现在人力资源质量不高、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对于新技术、新产业接受能力不强。


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因此,要进一步发挥产业扶贫的帮扶作用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就需要产业扶贫与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有机结合,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提高劳动回报率和劳动产出率。


一是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投资,通过延长“健康时间”来提高产业扶贫上的人力资本回报率。在农村,健康就是生产力,但农村贫困人口收入都较低,健康投资非常有限。实践调研也发现,许多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都是慢性病所致,因长年没有进行体检预防,一旦病发,就会比较严重,治疗恢复就需要花费大量财力和时间。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健康扶贫投入力度,做好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活和卫生设施,完善健康检查监测体系,提高体检保健频次,有效延长“健康时间”,提高劳动回报率。


二是加强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培训,注重培养新人才,提升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水平,有效提高劳动产出率。第一,持续稳步推进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第二,加强贫困户农业新技术培训,适应产业扶贫升级的人力资源需求。一方面,在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上,要选择简单易学、适合当地产业的新技能。比如,养殖技术、灭虫灭鼠、植物病害防治等,政府要下更大力度。同时,扶贫企业要更加注重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比如,养殖业人工授精、嫁接技术、互联网、产品设计开发等。授人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人以渔,帮助贫困人口成为技术能人,提高专业技能自豪感。第三,加强贫困人口新装备使用能力。部分贫困户中可用劳动力少或者劳动力弱,通过更多应用农业机械,可以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就地出售劳动服务,实现家庭照看和劳动生产两不误,有效提高劳动产出率。


三是利用产业扶贫来促进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扶贫企业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实践经历激励贫困人口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和教育投资。同时,扶贫企业可为贫困人口员工提供健康投资和技能培训优惠券,适当分流部分工资用于预防保健和技能提升,从而提高贫困人口健康和教育投资水平。


产业扶贫须建长效机制


《瞭望》:你眼中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是什么样的?如何建立?


张琦: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应形成“规划科学、特色明显、多主体联动、附加值高、产销衔接”的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


一是科学优化顶层设计,让扶贫企业和贫困人口深度参与,增强扶贫项目适宜性和可持续性。产业扶贫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第一,要让“土专家”“田秀才”和扶贫企业深度参与地区调研和扶贫产业选择,“嗅出”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第二,产业规划和选择时必须要做好市场分析,研究未来销售和深加工可行性,研判决策发展规模,避免盲目根据扶贫任务做无用功。第三,要结合各地实际,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重点扶持一批高附加值、有特色品牌的产业项目和产业链集群,进一步促进扶贫产业融入国内大循环链条。


二是充分发挥政策支持作用,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发挥产业政策最大效能。财政资金、土地政策、金融支持等要向产业扶贫倾斜,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吸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市场主体有效参与,激发产业扶贫市场活力。健全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本协同机制,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商业资本参与产业扶贫,鼓励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开展小额信贷,满足贫困户生产资金需求。推动保险机构针对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开展区域性特色保险,利用财政补贴激励贫困户购买,提升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


三是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要让贫困户从产业扶贫中更多地受益。首先,充分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评估,公平分配相应收益,最大限度激活各类资源。其次,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丰富贫困户参与受益方式,进一步健全“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各种扶持模式,适当鼓励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最后,要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扶贫效果的监测,对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效果不明显的,就要及时取消扶持。


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瞭望》:“十四五”期间,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扶贫如何继续发挥作用?


张琦: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期间,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程,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全面脱贫后,返贫致贫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对脱贫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帮扶力度绝不能减、帮扶措施绝不能撤。第二,要进一步培育脱贫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要对脱贫地区和低收入人口进行持续帮扶,保持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稳健过渡。第三,要做好脱贫攻坚实践和理论总结。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着实有效的经验模式,要认真总结研究,掌握扶贫效益产生的内在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和理论基础。第四,要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同与不同,进一步扩大视野,做好工作重心和工作内容转换。


与脱贫攻坚不同,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的全面振兴,需要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更长远、更全面的认识,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制度体系建设。


第一,要扩大产业扶贫帮扶面,目标瞄准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产业扶贫的目标是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迈过贫困线。下一步,产业扶贫要将帮扶面由贫困户、贫困村扩展到一般户和非贫困村,瞄准脱贫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同时,提高帮扶标准,帮助帮扶对象的收入超过贫困线一定幅度。让帮扶对象有盈余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提高储蓄就可以提升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有效降低返贫风险。同时要吸引低收入人口主动投资人力资本,包括健康、教育和购买农业机械用具等,实现扩大再生产,从而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回报率,有效培植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


第二,要从提升扶贫产业质量上下功夫,做好提档升级,赋能乡村振兴。选择部分市场前景好、自生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扶贫产业,进行重点支持和发展,实现产业精细化、品牌化、规模化升级改造,有效提升扶贫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扶贫产业盈利能力,适应产业扶贫新需求。进一步促进三产融合,推动农产品储藏、加工、包装等环节落地贫困地区,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低收入人口就地就业,充分发挥扶贫产业减贫效应。


第三,进一步推动扶贫产业链信息化发展,完善产销对接体系。首先,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为产业扶贫提供需求动力。推动网络经销、信息化技术培训,鼓励有技术的年轻人才回乡创业;实施电商企业帮扶计划,为农村电商经营者提供产品开发、包装设计、网店运营、产品追溯、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充分利用电商、直播带货、“扶贫832”等网络销售平台。其次,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物流运输数据化建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物流信息可视化,完善产地仓储保鲜、冷链配送设施信息化水平,以数据和网络贯通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实现与国内大循环相匹配,提振扶贫产业营收能力。


第四,实施科技赋能,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联合农技能手、产业专家、科研单位,打造扶贫产业发展科技帮扶队伍。结合地域特色和产业发展需要,选择一批带贫减贫作用突出、企业活力充沛、运营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项目、专业合作社以及大型家庭农场,实施科技帮扶提升战略,由科技帮扶队伍入户帮扶,帮助做大做优做强,不断向扶贫产业注入科技元素、创新元素,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发挥作用。


本文刊载于《瞭望》新闻周刊第51期特刊《更好的乡村,更好的我们》

TOP